少年最爱采野菱|原乡

(按,弟妹昨天发了两张自家小池塘里菱棵的照片,让我想起自己写过的关于菱的两篇文章,既是对故乡童年生活的追忆,也应该算得上是美文吧,翻检出来,以飨驻君。此为第一篇采野菱。)

小时候的夏天,正是野菱当红时。

想起野菱,我的脚情不自禁抽搐了下。

“野菱戳折脚,要到横林摊膏药。年年摊膏药,摊也摊弗好。”

小时候夏天到河里翻野菱,祖父经常跟我念叨这句话。

自我开始吃野菱,便知道野菱角刺的厉害。野菱刺之锋利,手一触即知,兼之据说还有毒性,故口耳相传,能够把人的脚戳折。横林是故乡的一个镇,离我家也有不少距离,为什么被野菱戳了,要去横林敷膏药,我不知道,过去一直这样说,不知其所以。等我醒悟开始挖掘故乡风物,祖父却已仙游,父亲也说不清,大概是过去横林有这方面的医生吧。

而在故乡西北靠江边的孟河等地,却说是“野菱戳折脚,牛屎当膏药”。

不管怎样,反正都是说野菱刺的厉害。所以,一想起野菱,我便会起生理反映。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我的故乡常武地区,河塘密布,过去水清之时,河塘里除了盛产鱼虾等、外,还有许多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如茭白、莲蓬、藕、菱角等,以及当喂猪饲料的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等。

常武地区的农民把菱角简称为菱。本地所产菱有两种,一种是家菱,一种是野菱。

所谓家菱,是农家养种的,两头的,个比较大,形似元宝,按颜色分有红色的和绿色的,每年冬天的过春节家里买的老菱一般是乌菱,是外地输来本地的,本地不产。

野菱则是野生的,其身形比家菱小了许多,而且虽呈三角形,却有四只角,当然也有两角的,颜色都是绿色的。野菱角上长有利刺,这也是与家菱不一样的。

与家菱有限养种不同,野菱要比家菱分布广,许多河里都有,尤其是离村子稍远的野河里最多,甚至水沟里也有。

野菱的叶子和茎干与家菱看起来并无多大差别,不过家菱茎叶要肥厚透亮许多,一看便知生于“豪门”,不像野菱茎叶,看着瘦骨伶仃叶暗肌瘦的,便知处江湖之远之不易。

沟里的可以说是灌溉时老野菱随水冲流而下而生,但河塘里的野菱自哪来,就像故乡春天地上随便开条沟,秋天满沟的鱼虾哪来的一样,谁也说不清。

反正,一年有一年,春风吹过,河水荡漾,河面上总会先行从河底漂浮出一两张新绿,纤细的茎上漂着一朵绿色的野菱叶,带着些旧年的枯黄,就像黄毛丫头,点缀了平静的河面,让人充满渴望。风吹过去,菱叶就像风筝落在河面上,而通往河底的细茎,则是那放飞的线。

野菱总是先从离岸较远的地方先漂浮出水面,我也不知为什么。只知道,这一朵数张绿菱新叶之后,一撮撮地,渐渐地,不知不觉中,它们便蔓延覆盖了一大片河面。

这个时候,这些嫩绿的菱叶上,开始寄挂起少年的思念和想像。

每次经过,我们都忍不住要到河边,在能够伸手触及的地方伸手,够不着的地方折根杆棵棒够着撩拨它,捞起来翻看搜寻,连茎上那气囊都还未成形,花还未开呢,菱角自然没有。

搪丝螺时,网兜里总会拉上去年落在河底的已呈黑色的老菱,忍不住洗干净想吃,却都是空落落的菱壳,菱肉上哪去了?不知道,或者落了河底,或者喂了鱼。

渐渐地,阳光一天比一天明媚,天气一天天和暖起来。野菱发育了。

河面下茎杆上的气囊鼓了起来,开始像纺锤了,叶子一天天肥大而相挤了,开始争夺阳光和空间,奋力者不再像幼时趴伏水面,而是压在了其他叶面上,颜色也从枯黄的嫩绿,变成了深色肥大的绿,黄毛丫头成了大姑娘了。

咦,野菱开花了。纤细的白花,镶嵌在深绿的叶盘间,美丽妖娆。总有孩子忍不住,用两根竹竿伸进河里,一夹一捲一拽,便把数株野菱连叶带根拖了上来,然后围蹲一起,仔细翻看,连尚未成形的都不放过,摘下放嘴里一要,一些苦涩的水,都是细菱角的壳的味道。据说有些地方把菱茎叶采摘回家当菜,我小时候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所做的,就是用手捋着菱叶下纺锤形的气囊,听它们破裂时劈啪的声响。

夏天的时候,野菱真的成形了,这是小孩们快乐的时光。与坐着菱盆菱桶采摘家菱“翻菱盘”不同(采家菱通常是把菱棵即菱盘翻开,采下菱角后把它放回水里),采摘野菱时毫无怜惜。

弄水的,干脆下河,捞一大把到河岸边翻,嫌碜的(菱叶茎上常有细须,附近易有“水锈”,黏糊糊的不干净),便用两根竹竿,瞄着长得最盛的野菱棵中,伸进去,使劲一夹,然后一捲,把尽可能多的菱盘卷在竹竿上,然后在用力拽拉,扯断跟河底相连的茎杆,拖到岸上扔下竹竿,细细翻检菱叶下的野菱。

一边摘,一边咬嚼着吃。我通常是把野菱往嘴里一放,中间一咬两截,然后用牙一挤咬,半只野菱肉完整被挤出,吐掉半个壳,菱肉便成了美味,当然,得小心菱刺。这个时候的野菱,通常还比较嫩,菱肉甜滋滋的,水口也不错,有着淡淡的清香。

待再过几天,菱角便老了,肉也没嫩时鲜美多汁,于是采回家,放饭锅上一蒸,用竹刀劈开,吃熟的,多了淀粉味,在贫穷的岁月,也是美味。

吃野菱时,家长会再三交待,不要乱扔菱壳,菱壳要烧掉,因为有利刺,乡下过去夏天都打赤脚,万一踩上野菱壳,戳坏了不得了,这就是我祖父再三提醒我们的事。

野菱成熟的季节,镇上也有卖的,不过我们都没有卖过,买的人都是吃公粮的,这一点,我们要比吃公粮的强了不知多少,我们每年夏天,随便吃。野菱是无主之物,随便采摘。

我已经很多年没吃过野菱了。故乡的水污染得差不多了,野菱早已长不起来了。今年夏天回家,看每一条河都是脏水,再也没了野菱。

我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1999年8月,国家就已把野菱当作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了!

不知江南故乡的野菱时代,何时才能重现。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

  • 竹子是蛇的舅舅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 竹子的种类超过一百五十种,遍布世界各地. 有人对中国历代诗总 ...

  • 三只小猪闯天下(十七)

    17 清晨的大草原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各种盛开的小菊花变得枯黄的小草结满各种果实的小灌木都在薄雾里若隐若现,整个草原宛若人间仙境一般.太阳公公的笑脸在天上越升越高,随着它的光芒越来越强,薄雾也都慢 ...

  • 少年最爱秋后打田鼠|原乡

    小的时候,虽然困苦,但小孩们似乎永远都能随时随地找到生活的乐趣. 打田鼠,就是我小时候一种残酷而又让人兴奋的游戏. 秋收之后,只剩下稻茬的地里还有些松软. 还没来得及翻耕的地里和田埂上,杂草蔓延. 牛 ...

  • 江南秋收后,少年最爱挖黄鳝|原乡

    小时候,秋收之后的傍晚,我和弟弟都很喜欢背着竹编的黄鳝篓,跟在父亲的屁股后面,到处去挖黄鳝. 天气有些清凉,但光脚踩在收割后不久的稻田里,软绵绵地,软泥钻过脚趾间,凉凉的,痒痒地,感觉奇怪却很好. 稻 ...

  • 少年曾爱煎糍团 |原乡

    我爱吃糍团,虽然已经好多年没有吃到母亲做的糍团了. 大概是05年秋天,母亲还在北京给我带孩子.有一天晚上回家,母亲笑眯眯地跟我说,朱学东,猜猜,今天我给你做了什么? 从咸粥到馄饨到团子,从糖醋排骨到母 ...

  • 少年最爱偷山芋|原乡

    "小时候谁没偷过山芋!" 酒桌之上,一份五谷杂粮里有几块红薯,我向围坐一圈的故乡兄弟感叹. 众皆点头.都是乡下农家子弟出身,就算书呆子也干过偷山芋的事吧. 迅哥儿和乡下的朋友乘船去 ...

  • 梅雨季节,少年最爱捉上水鱼|原乡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网友提供,场景不完全相应,意思而已) 故乡正在梅雨季节. 一早,我初中的同桌也是高中同学的杨继泽君,提醒我,可以写篇水渠里捉上水鱼的江南旧闻了. 一下子,少年时代黄梅天赤脚在水沟里 ...

  • 少年最爱黄梅天|原乡

    故乡初夏时,通常会进入黄梅天. 油菜籽.麦子刚抢完,梅雨即来.阴雨连绵,到处湿漉漉的,器物发霉,此时地里正要做秧田准备莳秧,所谓"稻要落雨":晒场上要做酱,既要雨生的霉菌,也要太阳 ...

  • 少年都爱掼冬瓜|原乡

    (图片来自网络) 故乡已近烈日炎炎的夏天,突然间想起掼冬瓜来. 像我这般年纪,以及比我更年长的故乡男人,都应该记得"掼冬瓜"这个词.我们在京工作的同学兄弟们,一提掼冬瓜,总是兴高采 ...

  • 《新华报童》以音乐剧视角,点燃少年澎湃爱国情

    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音乐剧<新华报童>,称得上是这个五一假期的最大惊喜.原以为以爱国故事为背景的<新华报童>会充满主旋律气息,但不落窠臼的摇滚与rap音乐再加上动感街舞形式, ...

  • 【实力诗人】少年时爱过的人,还在那个城池...

    [实力诗人]少年时爱过的人,还在那个城池(当代女诗人南蛮玉诗选) ●柳 下 六岁那年,你十岁 你真不懂事,说好一人一颗糖的 你一定要给我吃 说长大了,我们一起去沧浪亭 我的木剑上,你刻了名字 好长的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