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泻心汤”你能区分清楚吗?
明医公开课
>>>第1836课<<<
我是杭州市江干区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陈剑,经方带我走进中医的道路,胡希恕先生经常教育我们辩方证是辩证论治的尖端!
今天带大家了解下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几个方证,也是厥阴病的重点方剂。其实单纯表或者单纯里,单纯寒或单纯热的方证都比较好掌握,最怕的是复杂方证,而复杂方证主要体现在合病,单一病位上体现在半表半里,更多体现在厥阴病上面。不管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还是乌梅丸,还是半夏泻心汤,都是较为疑难和重点的方证。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首先我们还是梳理一下临床辨治思路。临床中我们怎么办?还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在六经的指导下去看待方证的选择。我们知道这五个泻心汤都归属六经厥阴病的范畴,所以我们临床中看到一个病人,如果是一个病位在半表半里,同时是寒热错杂的阴证时,才有考虑五个泻心汤的机会。
那么五个泻心汤从条文看,尤其是以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为主的三个经方,它们的核心主证都是具有一个“痞”,比如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比如生姜泻心汤的“心下痞硬”;比如甘草泻心汤的“其痞益甚”等等。所以说明三个方子的主要症状都是一个“心下痞”。
关于心下痞的病因,张仲景的解释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知道痞是一种什么感觉?仲景在条文里说: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有满闷不适,但按下去又不痛。以三个泻心汤为例,通过它们的方药组成来看,其治法为辛开苦降,其病机是寒热错杂于心下,导致气机不通而形成气机郁滞而致痞或痞硬的感觉,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有形之邪。
所以用半夏、干姜辛开,用黄芩、黄连来苦降,其实最重要的还有人参、甘草、大枣的甘调,所以把辛开苦降拓展为辛开苦降甘调这样一个治法,所以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的治法就是辛开苦降甘调,核心药物基本上是相同的。也恰恰符合半表半里的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因此需要用到甘温补益的药物如参姜草枣。是不是和小柴胡汤剂有些类似呢?其中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
但是在生姜泻心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条文更加强调的是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我们知道强调的是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那么我们就会想到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这个词。
这里胁下有水气,水气攻迫入肠,导致腹中雷鸣下利,其中生姜是一味很好的温化水饮的药物,所以在生姜泻心汤里,把干姜由半夏泻心汤的3两减为1两,加入4两的生姜,增大生姜的力量,其实就是利用生姜的温化水饮的作用。同时生姜合上半夏,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半夏汤。
我反复强调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的代表方是小半夏加茯苓汤,其中是以小半夏汤为底方的,小半夏汤就是半夏和生姜两味药,它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里的“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也是反复强调的水饮在里、在心下,在心下所导致的水饮内停的不渴。
甘草泻心汤: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更强调的是其痞益甚。也解释了病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就是因为再次下之导致的其痞益甚,它虚的程度更明显,所以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把甘草增为4两,变成一个主要以甘温益气的作用。
大家还记得栀子豉汤: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甘草一般说调和诸药,但有时是实实在在的、甘温益气的、甘温调补的这样一个药物。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医宗金鉴》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 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 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寒。
临床上,甘草泻心汤常用来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因为临床发现反复口腔溃疡患者,往往存在上热下寒、脾胃不足的情况,沿用胡希恕先生经验,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属于厥阴病的反复口腔溃疡,疗效还是不错的。
希望对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帮助,谢谢!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