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泻心汤”你能区分清楚吗?

明医公开课

>>>1836<<<

我是杭州市江干区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陈剑,经方带我走进中医的道路,胡希恕先生经常教育我们辩方证是辩证论治的尖端!

今天带大家了解下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几个方证,也是厥阴病的重点方剂。其实单纯表或者单纯里,单纯寒或单纯热的方证都比较好掌握,最怕的是复杂方证,而复杂方证主要体现在合病,单一病位上体现在半表半里,更多体现在厥阴病上面。不管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还是乌梅丸,还是半夏泻心汤,都是较为疑难和重点的方证。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首先我们还是梳理一下临床辨治思路。临床中我们怎么办?还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在六经的指导下去看待方证的选择。我们知道这五个泻心汤都归属六经厥阴病的范畴,所以我们临床中看到一个病人,如果是一个病位在半表半里,同时是寒热错杂的阴证时,才有考虑五个泻心汤的机会。

那么五个泻心汤从条文看,尤其是以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为主的三个经方,它们的核心主证都是具有一个“痞”,比如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比如生姜泻心汤的“心下痞硬”;比如甘草泻心汤的“其痞益甚”等等。所以说明三个方子的主要症状都是一个“心下痞”。

关于心下痞的病因,张仲景的解释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知道痞是一种什么感觉?仲景在条文里说: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有满闷不适,但按下去又不痛。以三个泻心汤为例,通过它们的方药组成来看,其治法为辛开苦降,其病机是寒热错杂于心下,导致气机不通而形成气机郁滞而致痞或痞硬的感觉,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有形之邪。

所以用半夏、干姜辛开,用黄芩、黄连来苦降,其实最重要的还有人参、甘草、大枣的甘调,所以把辛开苦降拓展为辛开苦降甘调这样一个治法,所以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的治法就是辛开苦降甘调,核心药物基本上是相同的。也恰恰符合半表半里的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因此需要用到甘温补益的药物如参姜草枣。是不是和小柴胡汤剂有些类似呢?其中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

但是在生姜泻心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条文更加强调的是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我们知道强调的是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那么我们就会想到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这个词。

这里胁下有水气,水气攻迫入肠,导致腹中雷鸣下利,其中生姜是一味很好的温化水饮的药物,所以在生姜泻心汤里,把干姜由半夏泻心汤的3两减为1两,加入4两的生姜,增大生姜的力量,其实就是利用生姜的温化水饮的作用。同时生姜合上半夏,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半夏汤。

我反复强调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的代表方是小半夏加茯苓汤,其中是以小半夏汤为底方的,小半夏汤就是半夏和生姜两味药,它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里的“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也是反复强调的水饮在里、在心下,在心下所导致的水饮内停的不渴。

甘草泻心汤: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更强调的是其痞益甚。也解释了病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就是因为再次下之导致的其痞益甚,它虚的程度更明显,所以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把甘草增为4两,变成一个主要以甘温益气的作用。

大家还记得栀子豉汤: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甘草一般说调和诸药,但有时是实实在在的、甘温益气的、甘温调补的这样一个药物。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医宗金鉴》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 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 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寒。

临床上,甘草泻心汤常用来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因为临床发现反复口腔溃疡患者,往往存在上热下寒、脾胃不足的情况,沿用胡希恕先生经验,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属于厥阴病的反复口腔溃疡,疗效还是不错的。

希望对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帮助,谢谢!

2020-12-30

(0)

相关推荐

  •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黄连汤证,旋覆代赭汤证,痞证的病机及辩证要点,典型的痞证病位在中焦,病症为心下胃脘部有痞胀满或者硬满不舒服,或者伴有轻度疼痛,上则恶心呕逆了你冷酸,下则肠鸣下利 ...

  • 经方:生姜泻心汤(心下痞,肠鸣下利)

    生姜泻心汤 [原文]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 ...

  • 经方:半夏泻心汤(呕吐、腹痛)

    半夏泻心汤 [原文]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 张仲景 [出自] < ...

  • 经方:甘草泻心汤(心下痞,下利无肠鸣)

    甘草泻心汤 [原文]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 ...

  • 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辨治思路

    导 读 条文解读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 ...

  • 三、心悸、心慌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心悸.心慌 [立竿见影] [治病策略] 1.辩证 (1)人身心火之气,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宣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宣通 ...

  • 汤液经法图系列(5): 三黄泻心汤与栀子豉汤

    前几期我们讲了汤液经法图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即:汤液经法图是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通过五味补泻治疗疾病.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举了一个最经典的方子,桂枝汤,这是一个肝木病证的治疗 ...

  • 【经方治危重】胡奇《三黄泻心汤起死回生案》

    <经方>第20210421 胡奇(胡忠茂)/贵州省大方县胡氏经方草堂 附近耶稣信徒,69岁,男,素有高血压史,觉头晕.乏力.胃脘不适两天,未曾求医而自行祈祷未见减轻,病情加重急发吐血,便血 ...

  • 经方:三黄泻心汤(吐血、流鼻血)

    三黄泻心汤 [原文]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作者]张仲景[出自]<金匮>[经典回顾]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组成]黄连 黄芩 大黄 ...

  • 三黄泻心汤‖吐血、便血

    <经方>第20210421期 三黄泻心汤起死回生案 胡奇(胡忠茂)/贵州省大方县胡氏经方草堂 附近耶稣信徒,69岁,男,素有高血压史,觉头晕.乏力.胃脘不适两天,未曾求医而自行祈祷未见减轻 ...

  • 请查收:三黄泻心汤最全使用指南来了!

    ​[原文] 心下病,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9)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病,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 ...

  • 用三黄泻心汤治疗某鼻咽癌并发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经验介绍 | 周志远

    三黄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张经典名方,有很多学者认为<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应该是由黄连.大黄.黄芩三味药组成,而非仅仅由大黄与黄连组成.有些学者认为宋本的< ...

  • 心火过旺,有三个泻心汤,该用谁?

    [汤头歌决] 半夏泻心用芩连,干姜草枣人参添: 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生姜泻心干姜减,水热互结痞消安. 甘草泻心加重草,主治虚痞除心烦. 具体方子如下: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

  • 《汉方之精要》(17)三黄泻心汤

    论文定题了. 这个月要发一篇文章,初步定为胡希恕的经方医学顺势思维.赶紧读书,赶紧写.大家也给我提意见. 三黄泻心汤 构成煎煮法 本名泻心汤,载于金匮.大黄,黄连,黄芩,所以叫三黄.这样也便于和其他泻 ...

  • 同是九年银元价值也不同,三个版别如何区分?

    九年大头在袁像银元体系中向来以工艺精巧著称,是无数银元收藏爱好者的心中所爱.当你和同好交流时,漫不经心之际,拿出几枚发丝精细.胡须立体感极强且带原光的九年精发时,想必会收获不少羡慕的眼光.其实在九年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