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以神贵,赋之情感 美石之上闪耀数千年民族智慧荣光
■玉镂雕勾云形佩,红山文化,长13.7厘米。故宫藏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厘米。故宫藏
■玉鸿雁圆形牌饰,宋,西安博物院藏。鸿雁是吉祥飞禽,寓意传送书信,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留恋或对家乡的思念。
■玉刃矛,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出现于商代早期,延续到汉代,是战争中常用的兵器之一。玉刃矛不是实战兵器,而是用于礼仪之器。故宫藏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很久很久以前,一群偶然而钟灵毓秀所诞生的“人”,以相对野蛮的姿势,用他们手中的石头,率先敲开了通向漫长人类文明的大门。
那石破天惊的敲击姿势,是无数分解的技巧和瞬间的时间集合,如果定睛看去,其中很重要的一帧,是他们选择了石头中的“美石”——玉。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日,玉石专家、广东省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主任侯舜瑜,在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玉器,几千上万年,当其身上祭器、礼器和道德载体的光环逐渐淡去,它依然和我们的民族相依相亲。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玉器文明”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离不开玉器,古代贵族墓葬中的陪葬品离不开玉器,中国的古文献典籍中更是常常提及玉器”,侯舜瑜说,“作为华夏民族信仰的核心价值体系,儒家文化把玉比作君子,把玉道德化,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崇玉敬玉。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出土的中华第一龙C形龙,是龙图腾的雏形,红山文化中有部分透闪石成分的玉器。”在距今10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毫无例外出现了玉器,所以也有学者把这一时代的文明称为玉器文明,介于新石器时代文明与青铜器时代文明之间。
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到二里头文化,各式玉器代表着当地的特色和华夏整体的崇玉风貌。二里头文化已经被认为是夏代的玉器文化代表。而到了战国之后,除了出土的玉器,也开始出现传世玉器,这两种玉器,在博物馆乃至收藏市场上至今已多次亮相。
巫玉——以玉通神
我们甚至可以在我们最早的神话里,看到“玉”是如何深潜于民族血脉的。那就是“女娲补天”。
补天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女娲用的就是神石,很久之前,先民们就知道石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圣物”——石器可以取火、可以抵御野兽攻击、可以搭建必需的结构——石器在人类进化中起着关键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而“石之美者”,石头中最靓丽耀眼的玉石,无疑就更加值得崇拜和敬畏了,它简直可以沟通人和天地。所以,在玉器文化的第一个阶段,玉,作为“巫玉”,是祭祀上苍、祈求上苍的最好媒介。
“人们认为玉能通神。巫玉阶段大约发生在距今8000年至3000年这一时期,也即兴隆洼文化到四川金沙文化这段时间。龙的雏形玉龙,很多研究者认为是为祈雨而作,用玉石雕成雷电的形状。良渚文化中的玉琮,代表天圆地方,也是和上天沟通的一种程式”,侯舜瑜说。
王玉——国之礼器
国家形成之后,尊卑分了序,玉,从天上来到人间,开始成为政治地位和身份等级的标志,“并且以玉的形制品种及大小尺寸来定爵位等级”,侯舜瑜说。
《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觐见周天子要执与其爵位相应的玉礼器。当各诸侯国或者不同爵位的大臣朝见天子时,也许他们从未谋面,也许爵位已世袭给了儿子,但只要手执代表爵位标志的玉礼器,即知道他的身份爵位。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或贵族士大夫的交往,隆重的要送礼物,称为“贽”。“贽”最为贵重的,就是玉璧等玉礼器。秦以后用和田玉制作成了皇帝的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印专用的这个“玺”字,从此也禁止任何其他人再用。
“葬玉”的礼制从红山文化开始十分显著,到了西汉发展到鼎盛时期,人们相信这种神奇的美石,可以使尸身不朽和灵魂升天。西汉的玉琀多使用蝉的形状,取蝉有蜕变能力而且十分洁净的意思;逝者的手上则通常握着猪形玉器,猪在当时是绝对财富的象征,这是希望在阴间也能恒久富贵。
“此时期玉作为重要的礼器,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皇权的象征,祭祀的礼器,身份的符号,往来的见面礼‘贽’。这一切所担负的角色就是‘礼’的作用。”
民玉——玉尽其美
玉器到了隋唐,一改内敛神秘,变得雅俗共赏。隋朝统一南北,之后中国历史迎来开明昌盛的大唐气象,自信张扬的时代,使得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用玉观念被改变。这标志着,自夏商有国家以来,发展至唐的两千多年间的王玉期的结束,和民间用玉的开始。
玉尽其美的时代开始了。
“在这个阶段,佩玉,已经被玩赏化、服饰化、装饰化”,侯舜瑜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达至兴盛,玉器制品唐朝开始增加了佛教题材,各种飞天开始在美玉之上呼之欲出;同时,和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频繁,金银器制作工艺、雕塑、绘画的发展,使得玉雕技术被注入了新鲜血液,器皿类、观赏类等造型瑰丽的艺术品大量出现。
“出现华丽的实用器具、镶嵌器具。各种爵、樽、杯、壶、碗、文房四宝等,玉器造型器物大量涌现。写实性的动植物和花鸟虫鱼纹大增。头饰、腰饰等服饰性玉器绚丽多姿,例如梳、簪、钗、耳环、玉带等。”侯舜瑜介绍。
至此,从唐的绚丽,到宋的雅致,再到清的兼收并蓄乃至如今的百花齐放,玉器,几千上万年的足迹在逐渐淡去其身上祭器、礼器和道德载体的光环。它逐渐走下神坛,如同自然的馈赠,和自然之子——人类,和谐相亲。玉以神贵,赋之情感,佐以匠心,在这些小小的美石身上,定格了真实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智慧光芒。
玉之道:含蓄内敛不张扬 有礼有静,方能绵延不息
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和乡土观念,是玉文化衍生而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
在农耕民族,“根”、家族观念,最被重视,在家族中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靠上下尊卑,靠忍耐、退让、包容,靠秩序,靠“礼”,强调个体的自我修为(内省、内修)。家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乡土观念、同乡同族观念实际上是家的扩大。
在这一文化中,最为依赖的是土地和老天(自然气候)。农耕的丰收、歉收视土地的肥沃贫瘠、气候的优良恶劣而定。农耕民族最为重视的就是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重视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这样就形成了主“静”的文化、内敛保守的性格。这一文化形成的价值取向主张含蓄、不张扬、圆滑、不彰显个性。这些主“静”的文化取向与玉器的特征相吻合,这也是催生中华特有的玉器文化的原因。
靠天吃饭,催生了各种原始宗教崇拜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就是“礼”的滥觞,“礼”字的甲骨文本意,就是以玉祀神之意。用土地上所产的最美最精华贵重的石头——玉——来荐飨天地神祇,是自然的事。因为生存靠天,祭祀就是祈求上苍给予恩赐之意。
在这块土地上以群居方式生存的群落,为了更好地生存,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儒家所提倡君子修为(内修、内省)。孔子在总结君子修为过程中,认为与玉的琢磨成器有可比拟之处。所以孔子用玉的琢磨过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要求。玉的琢磨靠“他山之石”,治玉要靠解玉砂,用其他硬度大的砂石来琢磨玉石,虽然解玉砂并没有玉本身质地好,没有玉的材质优良,但它却能帮助解玉治玉,使玉成器。君子的修为也要靠学习借鉴他人,对照反省自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另一层涵义是,虽然是一块普通石头,经过琢磨也可以成为一块精美的玉器。作为普通人,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修炼而成为君子。
总之,华夏民族的生存环境影响了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衍生了玉文化。儒家把治玉与君子修养联系起来,并赋玉以德,大大推动了玉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