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虎||黄梅立春习俗
关于“立春”节气的复信
柳老师台鉴:
示函读悉,感谢问候!
来函中,您通报了如何向学生进行民俗知识的教育,我认为,这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举措之一,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值得点赞。现在,您准备向学生讲授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首先从立春讲起,并要我介绍一些有关立春的涵义、时间、物候与黄梅立春的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对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我很有限。为支持您,我乐于受命。现将有关的知识归纳如后,请您指正。
一、有关立春的涵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我们中国是以立春为春季开始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四季的开始,其农业的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它主要概括了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后被全国沿用,是我国传统节气之一;立春,标志着一年春季的开始。她是古时干支纪年中生肖年的开始,也是农历年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一个节气,称作春之节气,简称“春节”。所以有“四时八节春为首”之说。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此“春节”与我们所说的正月初一的“春节”是有区别的。民国前,我国以太阴历纪年,春节是指立春之日;而正月初一则称为元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太阳历纪年,称元月1日为元旦,改正月初一为春节,将二者区分开来。
二、有关立春的时间
立春,指当太阳移达到黄经315度的时刻。这个时刻在公历(太阳历)每年2月3日至5日,多在2 月4日;但其在农历(太阴历)上,只知在正月初一前后,却难以固定在某月与某日。但从节气上看,却可以固定在每年冬至后的45天左右。农谚所说的“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春打六九头”,说的就是每年立春的具体时间。因为从冬至开始数九,五九四十五天后的立春之日,正是六九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直到立夏的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春季)。
三、有关立春时节的物侯特征
立春时节的物候特征有三。一是东风解冻——此时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东风即春风,是中国人所说的八风之一,人们与她最为亲切,因为她给人们送来了温暖,在中国人眼里,“东方风来满眼春”。农谚云:、“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所以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之说。《楚辞》有“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之名句。二是蛰出始振——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蛰虫冬眠春醒,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寒冷、食物匮乏等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到了春天,气温回暖达到一定的高度,其体温就恢复到正常水平而苏醒。这个时间在春季的惊蛰,所谓惊蛰,即雷动惊醒了蛰眠动物之谓。三是鱼陟负冰——入春后水的温度开始上升,故农谚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此时,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儿开始到水面上游动。苏轼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认为应是“春江水暖鱼先知”。“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数九歌说的就是这种物候现象。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故谓之“鱼陟负冰”。
四、有关黄梅立春的习俗
前面已讲过,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这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心目中,春是温暖,是鸟语花香;春是生长,是耕耘播种。春是春神送来的。可见,立春之意可谓大矣。正因为立春意义大,就有“新春大于年”的说法。在我国,早在秦代就有“立春”日举行迎春神的活动。据《山海经》记载,春神叫句芒,又称青帝,人面鸟身,主春事。为迎接春神,古时“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各郡县仿照之,历朝历代如此。久而久之,即成为民俗。黄梅也不例外。据光绪丙子黄梅县志记载:“立春前一日,迎春于东郊,士女觇土牛身以定水旱,觇芒神衣帽以定晴雨。次日祀芒鞭牛如仪。”这段记述,说明黄梅的立春习俗主要是迎春活动。而此项活动又以报春、鞭春牛、接春三项内容为主:
一是报春。这在立春前一日进行。据顺治十七年黄梅县志风土篇记载:“立春先一日,造春牛芒神,各镇备彩架,谓之迎春。”这里的迎春即报春之谓。旧俗立春前一日, 县府派大员在东郊外,制好泥塑的芒神和土牛,并置于筑好的迎春台上。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与艺人队伍。农民都驮着农具;艺人们则扛着自制的称为“春牛”的小泥牛。他们来到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由县府官员先行二跪六叩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礼。然后到土牛前作揖。有的人登高观云,所谓占气,有的人察看土牛身上的颜色、句芒神衣帽的干湿,来定一年的水旱和晴雨,以预测当年年成的好坏。唐代孔颍达疏云:“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若有云物变异,则是岁之妖祥既见,其事后必有验,书之者,为豫备故也。”古籍中还有“占立春吉凶”的歌诀:“富贵在神天,十年紧相连,但看立春日,甲乙是丰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马勤,壬癸水逢天。”意思是说,从立春日当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这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收成的好坏, 就决定了这一年的吉凶。具体来说: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话,这一年就是丰收年;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话,就可能会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话,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话,只要人马勤劳,不偷闲,也可获得好收成;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话,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灾。这虽带着浓重的迷信色彩,但也是农家经验的积累。
礼毕,一行人热热闹闹地返回城内。此时,所组成的队伍中,有两个顶冠饰带者,一称春官,一称春吏。他们沿途高喊:“春来了!春来了!”,俗称“报春”。并举着手中的小泥牛送往各家;有时也在人家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这谓之“送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应笑脸相迎。
二是鞭春牛。立春当天,县里要举行隆重的“鞭春牛”活动。鞭春牛,又称鞭土牛。是迎春的重要程序,起源很古。据《事物记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这春字歌讲的就是鞭打春牛的盛况。当天,县府长官仍率领着前一天的报春队伍,再次来到县城东郊,以同样的礼数向芒神与春牛祭拜。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人们将春牛打烂,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捡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可见,鞭春牛的意义,不仅是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黄梅县丙子志礼典篇这样记载说:“明日,鞭土牛,祭芒神,行八拜礼。芒神者,古句芒氏也。礼记,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盖木德之神也。”
三是接春。上述的报春与鞭春牛属于集体活动,接春则为家庭活动。立春之日的立春时刻,家家户户设香案,摆上春穗(用布制的麦穗谷穗)、春吉(用彩绸裁成的雄鸡)、春燕(用纸剪成的紫燕)、春茶(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为配料煮制成)、春酒(由五谷酿成的)等贡品,焚香点烛,敲磬鸣鞭,跪拜接春。在原德化的封一乡,除摆上上述贡品外,还必须将麦、谷、豆、茶叶、芝麻等混合拌匀,放入一木质托盘中备用。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传说:在明末时,有一户人家接春,当主人跪拜起身时,忽然发现房屋的墙壁金光闪闪,无数闪着金光的燕子、沙莺(蜻蜓)飞进屋里来,转一圈后,撞穿墙壁飞走了。结果,使墙壁成了筛子。他不得其解,就请教于地理(风水)先生。地理先生说:你的虔诚感动了春神,春神点化燕子与沙莺成金,飞到你家。因为你没有用混合在一起的麦谷豆茶芝麻,向飞来之物洒去,将它们压下来,它们就撞墙飞走了。自此以后,在接春时,人们就用托盘盛着这五种混合物备用。当然,这是神话传说,但符合人们求福求富的愿望,所以也就盛行为习俗了。
除上述三项习俗外,还有咬春(吃春饼、春卷等)、躲春(躲太岁)的习俗。这些只是少数地方及少数人家所为,就不作介绍了。
时至今日,报春与鞭春牛已不复存在,接春也简化为鸣放鞭炮。鸣鞭接春是黄梅时下最盛行的接春仪式。每年一到立春时刻,家家户户都鸣放鞭炮迎春接福,以祈春神送福,祈春华秋实,祈春色满乾坤。
以上文字,有可能精华与糟粕并存,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请您认真取舍。相信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一定会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
顺颂
教安
西园老叟邓玉虎启上
2018.2.3.
作者
邓玉虎 湖北黄梅人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原县楹联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唐亚红(黄冈市作协会员)
执行主编:魏鲜红(黄冈市作协会员)
主 编:曹锦军(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一书,已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