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贴牌加盟费上市 股价暴跌的南极电商或遭退市危机
2021年新年开市后,南极电商(002127)逆市下跌。
1月4日,开盘后不到半小时,南极电商股价跌停。1月5日,南极电商继续大跌9.91%。
1月5日晚,南极电商披露了一份回购公告,试图提振市场信心。但从二级市场表现看,该举措效果一般。1月6日,南极电商早盘短暂翻红后再次下挫,盘中跌幅一度超过9%,股价最低跌至10.01元/股。1月12日,南极电商开盘再度闪崩,跌至9.23元/股,股价距离去年7月时达到高点的24.41元/股价格已经腰斩。
知名财务专家王耀武在接受《企业观察报》采访时说,南极电商半年来市值腰斩应与市场财务造假疑云有关。目前,只是某机构研报提出了几点质疑,并没有形成质疑证据链,暂时无法确定是否真正存在财务造假。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虽然目前还不能认定南极电商有财务造假行为,但是任何一个投资人都有权利质疑其财务数据和业绩,因此,此次股价暴跌也不能说与其涉嫌财务造假没有关系。
1
-THE FIRST-
市值蒸发 盈利下降
2014年,南极电商出售了旗下全资化纤及印染业务;2015年,彻底剥离了丝织品织造业务,完成了传统制造向电商服务型企业的转型,同年,南极电商成功借壳“新民科技”登陆A股。
南极电商经营业务包括品牌授权服务、电商生态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柔性供应链园区服务、专业增值服务及货品销售业务等。截至2019年末,公司合作供应商总数为1113家,合作经销商总数为4513家,授权店铺5800家。
财报显示,2019年南极电商营收39.1亿元,同比增长16.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36.06%。其中,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毛利率高达93.36%,当期营收近12.4亿元。同比增长31.76%。经销商品牌授权业务收入近6500万元,同比增长1.68%。品牌授权相关营收合计约为13亿元,占2019年营收之比达33%。因而业内称其靠“卖商标”年入13亿。
站在2020年的南极电商怎么也不会想到,刚进入2021年,形势就急转直下。前一年的南极电商还叱咤风云、炙手可热,从年初200亿元市值在短短半年时间就飙升至500多亿元。2020年7月10日,南极电商创下历史最高价24.41元;从2013年上涨到2020年的最高点,股价涨了31倍,走出了将近7年的上涨行情。“毛利率高达91.58%,堪比茅台”“电商巨头”“股价涨幅1.5倍”等标签让南极电商出尽了风头。
兜兜转转了一年,南极电商的市值又回落到200多亿元。但经历了股价过山车的管理层“坐不住”了。1月5日晚间,南极电商发布公告,拟以不超过15元/股的价格回购,回购总金额不低于5亿元且不超过7亿元。公司称此举是为了维护广大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但显然,这份史上最大回购方案并没能阻挡股价继续下跌。
这也并非南极电商首次出手,2018年其曾推出回购方案,回购总金额不低于1.5亿元、不超过3亿元(含3亿元)。最终,公司耗资约1.517亿元(不含交易费用)进行了回购。
股票回购理论上将对股价构成提振,但南极电商运营中所曝出的问题并非突发,长期盈利能力下滑之势一目了然,运营问题能否被克服,对公司管理层来说仍是考验,而公司股价连续大跌的背后,是市场对南极电商财务造假的质疑。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回复《企业观察报》采访时介绍,目前市场中还没有确凿地对南极电商不利的传闻,这就会让大家联想到之前南极电商给市场留下的不好印象或污点,自然就会想到两年前的财务造假研报问题;虽然财务造假事件还没有得到证监部门和司法部门的认定,但是市场对南极电商的质疑和怀疑可能一直在持续,因此就造成了此次股价的闪崩。
2
-THE SECOND-
财务造假 疑云未解
对南极电商财务造假的质疑,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两年前,兴业证券就发布过一份名叫《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的界定和识别》的报告。
报告显示,在“体外循环造假的识别”分析中,报告指出XX电商(南极电商)存在造假的六大疑点,分别是净利率非常高而无明显壁垒;无明显的竞争对手;非常轻资产的运营模式;财务数据质量差,应收账款、经营规模翻倍增长;员工数量反而下降;供应商和客户高度重叠。
这份报告还称,比较2015-2017年的数据,XX电商通过税务角度计算的公司当年应缴纳的增值税金额,远远低于通过财报角度季度的增值税金额;前五大客户和前五大供应商却高度重叠;实际控制人无其他体外业务,却频繁进行股权质押,实控人第一笔股权质押(2016-03-22)发生于借壳上市之后不到半个月(2016年3月7日借壳上市)。
一位从事多年审计工作的人士称,客户和供应商高度重叠的确是体外循环造假的可疑迹象,资金流出再流入,销售额就可以被做大。不过,一般还需要其他证据相互佐证,才能判断出公司是否循环造假。
据业内人士表示,在经营管理比较规范的情况下,销售类公司的净利润率大概在5%左右,有品牌的公司净利润率在10%左右,纯服务业的公司净利润率在20%左右。
而南极电商在2015-2019年间的营业净利润率分别高达44.26%、58.17%、54.33%、26.46%和30.87%,远超行业平均水准。
对此,南极电商的解释为,公司并不采购和销售相关的产品,而是根据公司提供的品牌授权服务和产业链服务收取品牌综合服务费和经销商品牌授权费,其中品牌综合服务费以商品出厂价为基础收取,约占比GMV销售额的3%-6%左右。这种业务模式下,公司确认的收入规模相对偏小,没有销货成本和库存成本,因此利润率相对偏高。
此外,该研究报告还提出了对南极电商应收账款的质疑。纯电商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一般占年销售额的2%-5%;线下销售的企业应收账款余额占年销售额的20%-30%左右。
但南极电商在2015—2019年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8亿元、3.06亿元、5.08亿元、7.25亿元、7.90亿元,占当年营收(3.89元、5.21亿元、9.86亿元、33.5亿元、39.1亿元)比重分别为72%、59%、52%、22%、20%。
显然,从这个数据的比对来看,南极电商的应收账款也大大高于行业水准。
对南极电商的质疑不只有财务造假的问题。2020年6月底,市场关注到了南极电商存在的众多疑云:多家南极人重量级店铺不停更换经营者;公司上下游供货商、经销商之间有难以解释的资金往来,以及明显的人事关联等。
3
-THE THIRD-
商业模式 品控警报
南极人成立于1998年,起初以保暖内衣起家,2015年,南极人改名南极电商并借壳新民科技上市。
上市之前,南极电商将旗下实体业务剥离,关闭工厂,裁撤生产线和销售端,仅保留“南极人”这个品牌进行品牌授权的商业模式。
该模式是指南极电商会根据不同产品、不同经销商收取不同的授权费,而这个授权费,主要按照经销商卖出产品所实现的营业收入来计算,大概在3%-6%之间。
在这种模式下,南极电商授权的经销商越多,产品卖得越多,南极电商赚得就越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方面,通过品牌授权与电商的服务业务,南极电商形成了自身闭环,但与此同时,南极人对经销商的粗放式管理,让商品的质量越来越差,口碑也越来越差。
南极电商对于产品几乎没有要求,只要给了钱都能够贴牌,电饭煲、暖水袋等都可以看到南极人的身影,以至于消费者常戏称“万物皆可南极人”。
有业内人士认为,南极人授权卖吊牌的模式,表面上是很赚钱,实际上是一种为了赚钱完全不顾及自身形象的模式,不断透支品牌的内在影响力和品牌的长期价值,这对于一家已经非常有名的品牌厂商来说,无疑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南极电商的经销商向授权厂家进货无需总部协调,只需同授权工厂签订名义上的合同,就能以工厂的名义购买南极人商标,随后自己去批发市场采购货品,挂上吊牌再销售——而至于质检合格证,在淘宝上只要花费100块就能买到。
2018年以来,南极电商旗下品牌屡次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总共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消费者协会黑名单14次,商品品类从内衣、棉服、卷发器到按摩棒不一而足。
南极电商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也广受诟病。截至1月12日,黑猫投诉平台上显示,南极人的投诉量多达170件,“虚假宣传”“假货”“质量差”等关键词频繁出现。
业内人士向《企业观察报》表示,南极电商缺乏核心竞争力,靠廉价的贴牌加盟费上市,贴牌的收入也难以为继,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上,很难有突破的机会,退市是唯一的出路,吃老本、不创新、走老路的公司,不会被看好的。
南极电商的失败之处还在于其墨守成规、不去创新。2019年南极电商的研发费用仅为4330万,是营业总成本的1.6%,这势必让南极电商的路越走越窄。资本市场是最真实的。未来南极电商还能坚持多久?市场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