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红:孔城老街印象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一直以来,对古旧的东西比较钟情,比如古城墙、古桥,比如陈旧的往事,比如生命的历程曾走过的那些长短不同,大小有别,各具人文的古城老街。我们到达孔城老街入口的时候,大约是下午的一点左右。一路走来,车窗外那满目的徽派建筑,让我们从最初的新奇,渐渐变得习以为常了。站在老街的街口,一股远古的风味扑面而来。当那长条麻石铺就的街道,黝黑的临街排门,斑驳的青砖黛瓦,错落有致的高脊飞檐这一切跃入我的眼帘之时。尽管老街因为s型的地形,让我无法站在街口看到整过老街的全貌,我还是狠狠的震惊了一把。
步入老街,放眼望去,青石板的两侧,是连成一片的徽式建筑。青砖黛瓦,木质排门。据导游介绍,这条街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安徽乃至华东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全长有3公里,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主街分为十甲,每甲有闸门,自北向南,据说,在过去,老街甲与甲之间都有一道二层牌坊式石穿门栅栏。现在虽原貌不再,但仍可以看到甲与甲交界处的长条麻石不是像整个街道直铺而是横过来铺的。从老街的简介上得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路商埠,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奇异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桐城文化的一张名片。
古街的入口我是匆匆走过的。回首,却发现这一甲到二甲居然要拐个弯,给人的感觉相对主街来说是横着的。不知当初设计人的别具匠心,是起到防火作用,还是讲究风水,具有屏风的作用?走进二甲,首先看见一个大概占有五间门面的商铺。导游告诉我这是“黄家大屋”,又叫"满江村茶楼"。只见护栏精细,雕饰奇巧,布置的相当典雅。据说,在过去,邻里发生纠纷,都会在这里进行调解。自知理亏的一方,主动付清双方的茶费表示道歉,然后握手言欢,双方再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我想,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就算有深仇大恨,那怨气不说一下子烟消云散,也该化解的寥寥无几吧。向前走,远远的就有“李鸿章钱庄”几个大字闯入了我的视线,只见整座房子端方四正,四周高墙围筑,不说铜墙铁壁,也算固若金汤吧,让人顿生闲人免进的肃穆感。
三甲里有桐城保存最完好的祠堂建筑:程家祠堂。祠堂向南走差不多一百米就能看见著名的“桐乡书院”了。观保存下来的《桐乡书院》碑,其形为横条形,目测长约1.6米,宽约半米,青润石质。碑记为清翰林,通政大夫罗惇衍撰文。直书38行,全文约400余字。楷书阴刻,工整严谨,字迹清晰,碑文完整,上面记述书院教化育才的功绩,称赞本乡贤达兴学的风尚。
行至五甲,一高门敞院较为气派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抬头,门额上“倪府”两个字吸引了我的视线。导游告诉我,这就是光绪年间,清末抚顺知府倪朴斋老先生告老还乡定居所建,坐西朝东,共四进,距今有100多年,据说整幢建筑,没有采用一颗铁钉。不禁让人惊叹徽派建筑的神奇。在这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中堂和门柱上的那些对联,或富有哲理,或很励志。“承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站在这幅对联前,一个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见了倪朴斋老先生对子孙的谆谆教诲,也找到了倪朴斋老先生受民爱戴的原因,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踏着被无数的脚步打磨得光滑锃亮的青石板,漫步走在老街上,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却有透露出点点的虚幻。那一堵堵高耸的防火墙,那一幢幢幽深的重楼叠院,那一扇扇古色古香的镂花雕窗。让你如同穿越在具有千年风韵的长廊,仿佛看到了秦汉唐宋的烟云。因为导游告诉我们前面的几甲尚未开发,我们的行程也就止步于五甲,也算是此行的一个小小的的遗憾。
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历史,每座房屋都有其专属的故事,岁月的刀斧,在老街沧桑的脸上,刻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老街渐渐隐去了往日的容颜,只留下苔痕斑驳的老墙,静静地诠释着往事,我慢慢地走在老街上,听脚步敲打麻石条的哒哒声,感老街退去繁华的伤感落寞,任阳光在肌肤上静然流淌。恍惚之间,一种熟悉舒适的感觉涌上心头,千年之前,我是否也如今天这般,曾是这老街的一个过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唐亚红 黄梅县图书馆工作人员 黄冈市作协会员 《大美黄梅》编委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