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橙:望江山里人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望江山位于柳林的最北端。在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日子里登临古角寨顶能望见如丝如带的长江,可见望江山在柳林乡所处的海拔高度比其它地方略胜一筹。望江山的王福礼墩是我外婆的第二故乡!
从外婆家出发,沿着山边的一条泥沙公路一路向北,不出几里地便见一座凉亭坐落在黄梅、宿松和安徽的交界处。
王福礼墩,是望江山村所在地,以前叫过王福礼大队。墩中有一条小河,从我儿时起到步入中年河里洗衣服的石墩竟没有变过。那里一直都流淌着清澈的河水。其中的一整块石墩竟是橙色,形状像从中间剖开的葫芦表面。这里一切不轻易变换的摆设,像极了山里人的性格—质朴、乐观、坚毅。不知当初是哪一群人将这些石墩搬运至河里,竟这样入了大家伙的心,以至于多年后无需移易。
王福礼有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当我还是一个孩子,那时候外公还在,我就知道王福礼的人都很忙碌,并且他们很惬意地忙碌着。那时人们除了砍柴、搬运木材、制作竹制品和种地,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有种茶和雨花菜。
生于1981年,每逢父母工作忙,我在入小学之前,便跟着外公和外婆蹭日子。外公是一名木匠。据外婆说外公接的活儿多,主要原因是外公做抽屉时不仅将里面打磨得很光滑,连抽屉底下也是光滑的。那时我还小,还不太懂其中的道理。后来在别人的文字里才知道那叫表里如一。
我见过山里人用竹子制作香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中期,茶余饭后,山里人一边劈着香签一边用纯净的眼神和你聊天。偶尔手中的一根香签被劈坏了,他们会下意识的心疼起来,并负责任地将有瑕疵的香签挑出来。
山里人那时候也编箩筐。有一次,二舅妈请我去家里吃饭。饭后桌上的碗筷还没收拾,二舅便悠闲地编织起了箩筐。靑篾与黄篾夹杂其间。二舅用篾刀一层一层地敲打紧实。箩筐四周的黄篾也随着挥舞摇摆。这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最怡情的艺术活。当然三舅也编织箩筐,只见他动作急促,攒足劲,四周各敲打两下便密实了。仿佛在这下雨天里他要将没干成的田间地头的活儿所带来的损失从这手艺中补回来。当然那时候的山里人还会制作其它竹制品,如黄鳝笼、竹椅、竹床、晒筐和筛子等。
下地种田,整天辗转田间地头自不必说。八九十年代大山深处的交通不是很便利,人们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也养猪、鸡、鸭、鹅等。那时候养猪的条件得天独厚。人们把丰收的南瓜、萝卜和土豆等在锅里煮熟再拌些糠用来喂猪。人和动物的感情也挺好!记得儿时好几次看见二奶奶坐在小屋做的猪圈门口给猪搔痒。那头猪安静地躺着,毛发稀疏,不时发出一声哼唧。据二奶奶说她的猪生病了。没过几天在二奶奶的悉心照料下又好了。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采茶,制茶也是山里的一件盛事。现如今望江山的叶凼茶叶已小有名气了。每逢到采茶制茶的季节,总会有几位妇女在屋前屋后谈论着一天的丰厚收入,还有谁谁真厉害制茶的时候不怕烫等!
下地干活和砍柴在山里是家常便饭。每逢夏季月圆的夜晚,一觉醒来外面一阵又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会使我好奇地望向当时有木窗格,没有玻璃,只是用透明塑料纸糊着的窗户。如水的月光一泻而下,在光滑被踩实的地面上留下一抹又一抹清辉。每逢这时外婆会看表,一般是早晨三四点钟的样子。据说人们会去到很高很远的山上,可以赶在天黑之前回家。据说在那里可以找到优质的干柴担回来。
当然,现在这里的山里的人都基本上住上了楼房。以前他们砍柴、搬运木柴并以此养家糊口。现如今勤劳、质朴、善良的山里人外出务工过上了越来越好的日子。然而儿时记忆中的劳动场景和清贫生活里的诗意,总会在某个时刻淡入淡出。她是一首绵亘的诗;一幅惬意的画。一首昂扬的歌,一切都以不挣扎且恬淡的方式慢慢纷呈演绎。
作者:骆橙 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高中女教职工QQ963071183 毕业于黄冈师范学院。在学英语报和英语周报上发表论文共七篇;在学英语报发表英语原创题共三篇;在《英语广场·美文》2018年9月号和10月号发表译作共三篇;担任《高考英语满分作文&万能模板》2019版的编委(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在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第40期(总第1095期)第6版发表从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 I 卷看应用文书信体的写作;在第二届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征文活动中参赛作品《译》获得优秀奖。在微信公众号曹锦军围炉上发表文章共三篇。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