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写柳树的一首诗, 只有短短4句却豪气纵横, 最后7字太震撼

文/顾无

【引觞漫谈】

古诗中出现过许许多多柳树摇曳的身姿,绝大多数时候,它们被当作是离别的象征,夕阳下的渡口,城外的十里长亭,两个或者一群依依不舍的人。

旁边总站着一棵柳树,离人的手上拿着从它身上折下的柳枝,以及送别之人心中的相思。

不过有些柳树也特别,它与离别也有关,不过更重要的象征,则是爱人,是爱情。那是韩翃与他的情人唱答诗中的《章台柳》。

“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这时候想到一个成语,女子自谦容貌,或是丈夫形容自家夫人,会用到“蒲柳之姿”,取的是柔弱,低下之意,很符合古人谦逊的传统。不过现在看来,蒲柳身姿之摇曳,倒也像一位美人,古人连自谦都带有美感,来自大自然的美感。

点击加载图片

【临其诗境】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更不一样的《咏柳》诗,来自宋代的诗人曾巩,这人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好像并没有特别的大,不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古文上的造诣是非常之深的。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华为诗,可以想见此人的诗歌相比同时代肯定也不会差。

对了,咏柳的诗歌中还有一类,就是像贺知章一样单纯歌颂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句小学生都能轻松背出的诗,也印证了柳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感有多么的强。

说回到曾巩,他的文章雍容而平易,用笔温顺不露锋芒的同时又能鞭辟入里,说理清晰缜密,不仅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后代学习古文之人也有不少大家以曾巩为师。

点击加载图片

对于诗歌,曾巩主要将其作为抒发情感的工具,所以借物起兴,寄托情怀之类的作品很多,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例。

这首咏柳诗明面上是在写柳树,实际曾巩的用意完全不在与柳树相关的任何自然事物之中,而是由春天柳絮的飘飞联想到政坛,联想到生活当中。这也是他另辟蹊径的地方,赋予了柳树一个全新的人格。

点击加载图片

【经典原文】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点击加载图片

【条分缕析】

初读这首诗并不懂作者的用意在哪里,只觉得遣词用句很大气,很雄浑,看完了别人关于背景和句子的解析,才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是郁郁不平之气,只是通过一种浑厚雍容的状态表达出来,这也是曾巩的写作习惯吧。

在春天还没有彻底到来,柳树的枝条甚至还没有变成新黄之时,柳絮就已经张牙舞爪,散漫于天地之间了。因为东风已经来了,可以做自己坚实的后台。

这两句中有几处细节,一个是形容柳树,诗人用到了“乱条”二字,柳树平常给人的感觉是“杨柳依依”的样子,此时在风中,却是狂乱不已。关于柳树与东风,以“便狂”二字为解答,只因为借到了东风之势,立马就变得狂起来了。这其中其实已经暗含了批判。

点击加载图片

只知道一时的猖狂,用飞花柳絮遮盖住了日月天光,可是宵小之辈,注定只能猖狂一时。

它并不知道,东风终将会逝去,春夏之后还有笼罩天地的秋霜,彻骨的寒冬将清除地上的一切芜杂与喧嚣,让天地回归到最本质,最纯朴的模样。

诗到这里,我们自然就明白了诗人在针对谁,就是那些一时得志便猖狂不已的小人,所谓“小人得志”,诚不我欺。

点击加载图片

“不知天地有清霜”,这7个字是诗人对这一群人的严正警告,气势雄浑浩大,话放在那里,自有一种凛凛风骨,浩然之气,这也是儒者的一大特色,心思纯正,所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读来酣畅淋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