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浓烈二月二:龙抬头,日子有盼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一抬头,乡村就真的春暖花开,热闹又忙碌起来。
古书正史或野史记载中,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是相当多的,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版本。在我老家乡下,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春回大地,气温升高,天气渐暖,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从冬眠中醒来,这就是“龙抬头”的说法。另外一种说法,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意味着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不管是龙出没蛇出洞,还是龙王下雨,这些,都是给农事庄稼紧密相连的,就是一种丰收的期盼,所以才把二月二龙抬头当成传统节日来过,搞得热热闹闹的。
乡下有俗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使耕牛。开春了,耕牛就该上场了。无论是旱地还是水田,耕牛都是春耕生产的绝对主角儿。施肥、翻土、撒种、钯地,坡上坡下,坝下坎上,全是一幅幅耕牛图,再加上几声山歌,乡间田野,好不热闹。东方发白天刚亮,一家一户装上农具,带上肥料和种子,大清早就牵着牛出发了。有时也会带上自家的孩子,让孩子骑在牛背上。乡下人在田间地里辛勤劳作,跟在牛的屁股后面一趟又一趟的不知所倦的翻着土地,小娃子光着脚丫子踩在那刚被翻起的温润的泥土上,一步,两步,三步的走着,跳着,跑着,笑着,嬉戏着,玩耍着,那是多么愉快的事儿。随着牛一声声“嗯哦儿”地鸣叫,感觉春天真的来了。
乡下人的习惯:二月二,搓肥球。其实,那肥球就是搞粪团育苗的高产栽培技术活儿。二月二前后,家家户户就把灶台里燃烧已尽的草木灰和去年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王时打扫的灰尘都掏了出来,用筛子筛好,去粗留细,再加上房前屋后的农家肥,堆了一大堆,拌上些粪清水。一把一把地,捏成圆溜溜的粪团,中间打个窝,放上玉米、黄瓜、冬瓜、南瓜等农作物的种子,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细细的土。不出三五天,培育出来的种苗肯定是根须发达有肥又大株,这可是丰收的最基础活儿。
二月二,也只有这样的节日才是属于农家人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勤劳的农家人依旧将二月二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来过。虽然生活条件在悄然发生巨变,农家人也早已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是在他们的眼中,还是期望着对传统的继承,对理念的演绎,祈求着对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的幸福生活向往。从根本来讲,人们把“二月二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是与期盼农业生产取得丰收密不可分的。乡间有民谣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春耕播种的关键时节,谁不盼望祥龙赐福与五谷丰登呢?在乡下还流传着顺口溜: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二月二,皇帝老子大臣王宫都要折腾一翻,何况乡间农舍了。
在我老家那个大山深处小小的村子,自古就有“二月二理赖毛”的习俗,就是要剪头发。村东头就是剃头匠二叔的“工作间”,那多简单哟,一壶热水,一条高板凳,一张白围帕布,一把剪子,就这些家伙事儿,就能把赖毛给你剃干净了。这一天,一大清早吃过早饭二叔家就围满了人,村前村后,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排着队等着剃头理发。据老人们讲:二月二理发,能带来好运。至于理了发能不能真带来好运?谁都说得出个一二三,但谁都没说过明白。只是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没有多少改变。就是外出打工多年的人回到村子里,二月二那天仍就要去理发剃头,这就是乡土情结。
至于二月二那天的吃,那是太讲究了,一切都要给“龙”搭上边儿。乡下人家,没有那么多大鱼大肉可吃。当然,更不可能吃一回龙肉,就吃点普通的吧。吃面条,吃春饼,吃爆玉米花,吃猪头肉,可就是这些,都要给龙联系起来。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中间放颗红枣叫吃“龙眼”,吃猪头肉叫吃“龙抬头”,吃猪尾巴叫吃“龙摆尾”。真吃的时候嘴里还要念着这些名字,不要说错了,否则要挨骂哟。只到现在,有时在烧烤摊上吃起凉伴猪头肉来,还老想着是吃“龙抬头”。
套用一句话:无论离家多久多远, 故乡永远是最魂牵梦绕的地方。乡味浓烈,民俗难抹,一切都是精神的家园和生存的本真。
二月二,龙抬头,龙抬了头,日子就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