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同源悟柯岩
三聚同源悟柯岩
轻暑单衣四月天游记续二十二
走到柯岩景区对柯岩的第一印象是大气,渐入佳境后体现为包容。
走入景区大门不久,感觉似乎从江南水乡换片于桂林山水之中。迎面而来的是一尊屹立在湖中的石柱弥勒,香案置于其前。这尊大佛高20多米,开凿于隋代,成于唐代,历经三代石匠,为浙江四大佛像之一。尚没有走到佛像前,可以看到右手有一个类似于回音壁的拱形壁雕,上刻全篇(近5200字)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与弥勒石柱相呼应的是高30余米的奇石“云骨”,宛若一柱烟霭,袅袅升空,故又称“炉柱晴烟”。“云骨”后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是古代采石场遗址,可以说是柯岩的摇篮。
三国时期,柯山曾是一处采石场,几百年的采石劳作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壁、石洞和石宕,从而构成了柯岩的各种景观。所谓的“云骨”,应当是当时采石的标高。只不过此后千百年来,随着自然景观的点缀和宗教文化的介入,加上文人墨客的点染,以古越文化为内涵,融绍兴水乡风情的景观逐渐丰富。清代已形成著名的“柯岩八景”,除了展现石景的弥勒佛像、云骨、七星岩、蚕花洞、普照寺,又有展现鉴湖水景的五桥步月、南洋秋泛等景致。近年来,景区又开发了莲花听音、七星岩、三聚同源、越女春晓、镜水飞瀑、越中名士苑,世界上最大的毡帽等等景点。
在镜水湾景区东边,有一个外方内圆的文化广场,象征着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思想,三根6米高的汉白玉雕像,分别刻为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雕像,象征儒、道、佛三教。四周有水的各种形态,通过曲折小溪流向“汇源池”,称为“三聚同源”,蕴含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远源流长以及三教归一的思想,这里在唐朝时期也曾是三教(释、道、儒)汇聚之地。而照壁上“正、清、和”三个字则精辟说明了三教的根本宗旨,可以作为柯岩的整体环境的注脚。
“正、清、和”三个字由国学大师文怀沙手书,其注释30个字:“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家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文怀沙作为辞世不久的百岁老人,拥有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专家、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等头衔,更以历时20年,主编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四部文明》享誉学界;然而愚以为,文老30字注释的后一句言之有理,而其对三教特征的分野却值得商榷。
实际上,对三教特征的把握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或者角度分析,比如哲学倾向、文化主旨、做人标准、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很难一概而论。而文老的概括主旨似乎在养生保健。他认为,孔子尚正气,“正”就是精神要健康,这是孔子修养过程的第一要素;老子尚清气,“清”是清静无为,不要掉掉进人名利场,超脫一点。然而说释迦尚和气固然没有错,但是不要忘了,佛家相对于尘世而言,是出世的。其实儒家同样尚和,以和为贵,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而道家同样尚正,即主张“以正治国”。指出这一点是想说明,“正、清、和”不是三教分别独具的特点,而是共同具有的三个特征:它们都尚正,只不过对个人的要求是“清”,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时要“和”,这才是需要对彼此贯通并弘扬之处。
至于“三聚同源”的说法不知出于何处,但既然为“聚”,就代表来自不同的地方,与“同源”之说就有些抵牾。从这个文化广场的场景来看,理解成三教合流似乎更合适,或者叫做同源三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