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吕夷简、范仲淹,一言不合就开杠,怼天怼地、惺惺相惜两不误

宋朝,是一个很“神奇”的时代。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典型的武力定国。许是不愿再陷入前朝四分五裂、常年战争的困境,“杯酒释兵权”后,开国武将们都回家养老“种地”了,宋朝开启了“文人治国”的节奏。

开国皇帝赵匡胤

相比于唐朝文人潇洒不羁、酒杯不离手的形象,宋朝文人形象内敛多了,他们穿着“莫兰迪”色系的衣服,羽扇纶巾,少了些浪荡孤傲,更多的是铮铮文人风骨。

纵观中国古代史,宋朝绝对是“文人治国”的巅峰时代,文人的社会地位空前绝后得高。文臣们在政治上的话语权超级“刚”,朝廷内外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前朝往代的“操作”,比如一言不合就开杠,走得近点是“朋党”,看上去很温和,实则不比武将的刀叉剑戟威力差。

最不“刚”的宋徽宗

值得庆幸的是,大多宋朝文人正面“刚”的原因出发点是爱国,对事不对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还算是知己,所以很多当时吵得不可开交的人在多年之后都是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三次当上宰相,三次“罢”相的吕夷简

在后世人眼中范仲淹的知名度是很高的,吕夷简吗?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应该是个问号。但在排资论辈的大宋官场,范仲淹只是吕夷简的后辈。

《宋史》记载,吕夷简,祖籍山东莱州,出生在官宦世家。他在宋真宗的时代里出仕,因为治理河北水患有功,被提拔为了滨州知州。

吕夷简

滨州任上他治水有功,同时注意到苛捐杂税泛滥成灾,上书请求免了“农器税”,鼓励农事生产。和宋朝很多文官引起“上面”人注意的方式一样,吕夷简因为“大胆上书”得到了真宗的青睐。

宋真宗

吕夷简在朝为官多年,先是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后又得到了宋真宗的皇后,历史上有名的刘太后的信任。吕夷简的巅峰时刻还要数在宋仁宗年间,三次担任宰辅。虽然得到了两任皇帝的认可,吕夷简在朝的名声却一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坛领袖欧阳修曾经评论吕夷简,“二十年间坏了天下。其在位之日,专夺国权,制中外,人皆畏之”;但也有人反驳,北宋名臣王珪评论他,“聪明亮达,规模宏远。服在大僚,历登三事,左右皇极,勤劳王家,二十余年,厥功茂焉”。

《清平乐》剧照,吕夷简

比起同事们对吕夷简的评价,《宋史》的评价简短、有力,“其于天下事,屈申舒卷,动有操术。后卒配享庙廷,为世名相”!透过史书我们可以看出吕夷简这个人还是心怀家国的,只不过在为人处世方面事故了些,因为爱用自己人被诟病,但不得不承认自己人用起来是顺手的。很多人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是因为他对政敌并不客气,范仲淹便是其中一个。

吕夷简和范仲淹的“爱恨情仇”导火索

范仲淹,老范,小学到高中课本上的常驻嘉宾,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窥见他对大宋、对百姓爱得有多深沉。

《清平乐》剧照,范仲淹

范仲淹在宋仁宗时期出仕,和吕夷简走到皇帝身边的经历相似,范仲淹也因为仗义执言而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先是“掺和”了仁宗和养母刘皇后的家务事,直言刘皇后应该还政仁宗。结果可想而知,那时还是章献太后把握大权,范仲淹被贬,但却说出了宋仁宗不敢说的话。宋仁宗记住了了“炮筒子”老范,在自己能做主的时候把老范召了回来,于是就有了吕夷简和范仲淹的“爱恨情仇”。

《清平乐》剧照,神仙打架现场

吕范之争的导火索事件是“郭皇后被废”事件。是的,又是仁宗家的家务事。宋仁宗的皇后,郭皇后是个暴脾气,且善妒。如果不是刘太后,宋仁宗早就懒得理这个母老虎了,谁知刘太后去世后,郭皇后还不知收敛,嫉妒成性,手撕老公小老婆时误伤了宋仁宗。宋仁宗绝对不再忍让,扬言废后,一时间前朝后宫哗然。

吕夷简主张废后,原因很简单,郭皇后嫁给宋仁宗九年,无所出,这是不孝;全国人民忍了她这么久,她不知感恩,还张狂到把皇帝挠伤,实在没有母仪天下的德行,再说皇帝那可是龙体啊!

《清平乐》宋仁宗

范仲淹表示不主张废后,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之根本,就因为几个后宫的女人争风吃醋动摇国家根本,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这一回合吕夷简胜,原因很简单,宋仁宗可能早就已经厌弃了郭皇后。这场“嘴仗”与范、吕两人来说都没有错,毕竟在封建社会皇帝和皇后离婚那牵扯的关系多了去了,还好之后的曹皇后是个性情温顺、岁月静好的人。

《清平乐》中不太聪明的郭皇后

因为这件事,老范又被贬了,大家别伤心,老范觉得很光荣,这可是他仗义执言的军功章!

“嘴仗”又升级,老吕、小范有恨也有爱

之前文中就提到,吕夷简本着“自己人好办事”的原则,在任人方面存在重用自己门生的问题,而这件事被“炮筒子”范仲淹发现了。老范是没有私心的,他只是觉得如果朝廷上下都是一家之言是不合理的,于是就上了《百官图》给宋仁宗,挑明选拔干部要讲究先后顺序等等,直言吕夷简有私心、不公正。同时还给仁宗提了意见,让他知人善用,自己定夺,不能什么事情都听吕夷简的。

吕夷简看到《百官图》的时候已经被范仲淹气的牙根痒痒了,毕竟在官场上自己比小范有经验,竟然被“打脸”,老吕忍了又忍,这个时候还顾虑这涵养,但之后真的就绷不住了!

《清平乐》剧照

吕范之争的高潮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景佑之争”了。大宋多灾多难多敌人的国家,那些年契丹人南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为防万一,范仲淹主张迁都洛阳。吕夷简是真不干了,他认为范仲淹说“迁都”二字轻飘飘,根本没有考虑到背后的厉害关系,在仁宗那里狠狠地批了小范的不切实际,认为他徒有其名,夸夸其谈!

《清平乐》范仲淹和吕夷简

范仲淹听了吕夷简对自己的评价,暴脾气也上来了,同样去仁宗面前“告状”,参吕夷简徇私专权。吕夷简呢,也没闲着,直接告诉皇上,迁不迁都就不是小范这种级别可以参与的政事,直接以“越权”罪将小范赶出京城,还将小范找人攻击他打嘴仗的事上升到了“朋党”层面,这事就这么闹大了!老吕呢,也没落着好,第二年的时候也因为此事罢相,看上去两人像是两败俱伤,但其实都为自己的政见和国家真刀真枪地干了一会!

《清平乐》吕夷简

两三年后,“老姜”吕夷简又回到了权力的中心,正逢西夏侵扰大宋边境,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吕夷简上书宋仁宗,要求把被贬的小范召回来为国效力。毕竟是给自己老爹当过近臣的人,宋仁宗还是比较给老吕面子的,想着之前他和范仲淹的不愉快,就建议将范仲淹官复原职!吕夷简表示不妥,直言范仲淹是当世名臣,皇帝不能只是将其恢复原职,还要给他加官进爵!

《清平乐》范仲淹

听了吕夷简的话,宋仁宗就差眼泪掉下来了,这是啥啊,这就是“贤臣”啊!仁宗把范仲淹召回的同时还和小范促膝长谈,将吕夷简举荐他的事情全盘托出,范仲淹听了也大为感动,内心终于有了做后辈的愧疚,还亲自去了吕夷简家道谢。这段佳话也促使了老范在宋对西夏的战争中屡建功勋!

老严说

老吕和老范的故事像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一样,并没有结束。人才就如长江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终于吕夷简因病辞相,他毫不吝啬地向宋仁宗举荐了范仲淹等人作为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相才人选!范仲淹也不负所托,开启了北宋改革之风,“逼”着统治者们不得不面对国家的层层矛盾。

《清平乐》剧照

庆历新政最终还是失败了,为大宋忙活了大半辈子的范仲淹好像突然就“悟”了,也明白了吕夷简处世之道,二人还在吕夷简郑州家中见了一面,这是远离权力中心的他们终于是英雄惜英雄了。吕夷简去世时,范仲淹正在守边关,闻听丧讯悲痛不已,言道:“得公遗书,适在边土,就哭不逮,追想无穷,心存目断,千里悲风”。自此,范吕之争落下帷幕。

吕范之争中,吕夷简错了吗?范仲淹错了吗?不,他们都没有错。吕夷简也好,范仲淹也罢,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忠君、爱民!吕夷简,两朝老臣,对于北宋社会的问题、弊端其实早就看清了,早年也是炮筒子的他明白所有的事情不是一腔热血就能够解决的,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冲动、激进的结果也许葬送了整个王朝。

范仲淹和吕夷简有交集的时间,正是他风华正茂、抱负远大的时期,就像是年轻时的吕夷简,遇事不吐不快。我想吕夷简“景佑之争”后的举荐只是让范仲淹感动,但是庆历新政失败后二人在郑州会面,范仲淹已经已经能体谅到吕夷简做事“通达老练”甚至有些“圆滑”的苦衷了。

《清平乐》剧照,范仲淹

北宋社会的弊端真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论道”、“打嘴仗”便能解决的,他们永远叫不醒一群为自己利益而装睡的人!

《清平乐》宋仁宗

吕夷简和范仲淹其实是一样的人,他们忠君、爱国、体恤百姓,只不过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吕夷简是那个“出走”多年,已经练就八面玲珑处事,但内心依旧做自己的人;而范仲淹则是那个“出走”多年,要求自己心口如一的人;总之,他们的内心其实还是那个怀揣着家国梦的少年,也许没有温柔岁月,却惊艳了时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