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孩子,你喜欢自己么?你猜他们会怎么回答——探索家庭的意义工作坊【君说乎总第169期】
感谢老铁平姐主持这次【探索家庭的意义】工作坊
妈妈问你一个问题,你喜欢你自己吗?
我和妞妞正坐在公交车上,整个暑假一周六个半天的排球特训,我负责接送。我突然想起来这个问题,平姐在上周末探索家庭的意义的工作坊里提到过。
她在很多次为中学生组织的家庭教育工作坊里,问过大家这个问题。孩子们的反馈是,我不喜欢我自己,写出来的理由都是来自亲人给他们的评判,有的孩子说,这个问题有什么好问的?从来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很好奇,妞妞会怎么想呢?
妞妞小眼睛一转说,当然喜欢了!如果我都不喜欢我自己,你怎么会喜欢我呢!你如何对待世界,这个世界如何对待你呀!
哟呵!这话好有哲理,谁教的你呢?洗衣粉的电视广告呀!
不管跟谁学来的这大人腔,看着她的笑脸,我知道这是一个心中充满了爱的孩子。
孩子们如何看待自己,来自于父母。她从我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她自己。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意义,孩子人格发展的健康程度,取决于你如何对待她。心理学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自尊,self esteem。
沃伦巴菲特说,世上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无条件的爱,我认为如果您给您的孩子无条件的爱,那么您已经做对九成了。
如果我们给于孩子是无条件的爱,那么她的内心也会被真实的爱充盈着。
无条件的爱,不是没有原则的纵容而宠溺得爱,在这个舶来的专业术语之前,其实我觉得中国家庭的传统本来就做得很好,例如为了孩子三次搬家的孟母。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拧巴了呢?当我们置身教育的环境之中,我们看到了不止一个孩子的时候,家长们开始不淡定了,孩子们经常会听到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会很聪明的明白你对他的所求和爱之间的关联,爱变成了条件的交换,这个条件可以是好成绩,可以是听话,可以是在成人世界里的讨人喜欢,左右逢源。
而一旦孩子发现他做不到这些,那么他认为就不配得到家人的接纳,认可和爱。不配感,造就了一种低自尊的状态,他可能非常容易讨好,也可能容易愤怒地指责,也可能屏蔽情感变得极度理性,因为害怕心再次受到伤害。
我们每个人不论经历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我们现在就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处理亲密关系,我们处理和我们父母的关系,我们如何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都将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
这几日,我送女儿去排球训练的路上,我们每天都会讨论一个问题,昨天,她突然问我,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你会怎么做?
好严肃的问题,我竟然无言以对,她却思考好了,说道,我要赶紧照样给男朋友给你们看一看,我不要孤孤单单地做一只单身狗。莫非是我和她爸恩爱秀得太多了?
哦,那么除了这件事以外,你还想做点什么呢?
我会到大街上,立上一块牌子,写上,此人生命还剩下最后一天,她想唱歌给你听,请你记住她。
我听罢一时无语凝噎,在颠簸地公交车上,我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
孩子,你是多么爱自己,也爱我们,还爱着这个世界。祝福你的未来,也充满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