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伤寒论第一篇 标本、中见的理解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先讲这个厥阴风木,厥阴之气又称风木之气,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厥阴风木之气主的是相火,少阴是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是六气。在内经上讲就是三阴三阳六气分一个标、本、中见,六气的标、本、中见,讲到这个呢,这个里头在六经里面,以后讲到经常要用到。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这个厥阴呢,就是这个经的厥阴之气呢,是阴气,风木之气是个现气,然后中见是这个经的中见之气。
第二就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两个是对称的。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紧跟着就是厥阴从乎中见。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从本。什么叫中见呢?中见就是这个词,中见少阳,厥阴从乎中见,就是说厥阴病呢,以风火为主。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厥阴是标,厥阴经的标象,外表的现象是厥阴经,风气治之,风气是本,这一经的本气是
风气,中见少阳,就是说他见的大多数情况有少阳火气,厥阴经从乎中见,十有七八厥阴经以风火为主,以火气为主,厥热胜负中的时候,往往疾病刚开始的话都是一派火象,相火炽盛之现象,这就是厥阴从乎中见,至于为什么厥阴从乎中见,这个到时候有时间的话,再给大家讲一下。少阳从本,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从本呢,少阳从乎火气,少阳为病的话,基本上都是相火。这个都是需要背的,象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学这些东西,都是先背下来,因为没有临床上的知识,也没有自己去领悟,所以说背下来,慢慢就琢磨出来了。
太阴,太阴湿土,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你看相对的就是,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这两经的太阴之气,从本,阳明之气,从乎中见。所以说呢,内经上讲,阳明燥气,阳明本来是燥热之经,他是从乎中见的,所以说呢,阳明病虽上有燥热,中多具有寒湿。太阴病,从乎本,本为湿气。根据这点来说,黄元御先生的立足点就是太阴阳明由于他们从本从中气不同,人得病的时候十之八九寒湿居多,十之一二,燥热之象的鲜乎见。所以呢,现在很多人,有一些很滑稽的说法,仲景时代,伤寒居多。然后是金元四大家,等到刘河间出来了,火热比较多,等东垣出来了,人民劳役,劳役伤中的比较多。等到地理环境不同,到了四川了,郑火神出来了,寒湿比较多。这都是胡说八道。
从古到今以来,虽然运气有变化,地理位置也有不同,就像仲景所说,趺阳胜少阴,太阴从本,阳明从中见,这种大象是绝对不会改变的。人活的就是这股生生不息的元气,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本于天,这股阳气它是营运不息,流动不息的,必须谨防寒湿阴邪之气的消损。所以古人向来就提到,七损八益。七损就是阳之渐消,八益,就是阴之易长。少阳之气是很容易受到消伐的,所以古人讲到七损八益,这个在道家修炼时是非常讲究的。所以立足于中土的这种说法,黄元御先生就是立足于中土以寒湿为多,以肝脾郁陷,肝脾湿陷为多。
当然呢,现在人吧,由于生活条件,由于生活现象,还有各种劳碌啊,紧张啊,各种奔波,他的各种情绪因素比较大。情绪因素的疾病吧,多由于肝郁,多由郁证,所以呢,是风火之象比较多,多于相火。所以这个时候,既要顾护中土,温燥中土,又得清泄相火,所以呢这两者不为矛盾,如果纯乎清泄相火的话,病人会感觉到比较舒服,吃完了会比较舒服,因为相火会归位。但是时间久了,中土败陷的话,这个病就会出现,所谓的高血压后期,然后是糖尿病,诸多的败证就会出来。脏腑功能不到虚衰的时候,不会出现这种症状的。
下面讲就是少阴君火,太阳寒水,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少阴太阳从标从本。这就是大家所经常看到的,凡事太阳病,必有恶寒,先有恶寒而又发热。太阳之经,是巨阳之经,一身之阳气。少阴之经呢,少阴阴经,阴寒之气。所以呢,太阳经呢,本气虽然是寒水之象,只有在本气郁结出现变证的时候,才会有寒水之化。但是太阳经一般的化现呢,太阳经既有太阳之热,又有少阴之阴寒之象。这就是内经所讲从标从本,同时具现的一个现象。少阴经也是一样,少阴经是上热下寒,外热内寒。很多病是这种现象,少阴经阴寒内聚的时候,阳气溢于外,也就是临床讲的浮阳于外。为什么,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少阴主封藏,少阴闭藏于下,寒气不化,太阳经无以归,太阳寒水之经无以藏,所以这就会表现出来,同时有寒热并现的现象。既是寒热并现,又是从热从寒,两者有互现。
至于厥阴经呢,厥阴经往往是寒热错杂,厥阴少阳,但是呢,厥阴少阳呢,它是有主有次,这个少阴太阳两方面是互相并现的。先把这个从标从本给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然后呢,标本中见在临床治疗中是非常有意义的,然后研究一下这个标本中见的原因,然后就会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一下,等会我再给大家讲一段。
天行健说,他还不明白中见的通俗意思。这个通俗意思我也就不用给大家讲了,简单给大家举个例子。阳明病从乎中见,就从这一点给大家讲一下。阳明病从乎中见,至于说阳明之证呢,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华冬实,秋季呢是收藏的一个开始。而这个时候呢,因为在人一身之中,三阴经主升,三阳经主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胸,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这是大象。所以呢,三阴经由足走胸,为什么不说手经呢,单论足经呢?通俗讲个例子就是说,就好像两个人合伙做生意,手足同气的话,手厥阴经和足厥阴经手足同气,因为足厥阴经出的钱多,要比手厥阴经气盛,所以两经同气的话,就有人为主,有人为从。
所以呢,在主从这点关系上来说,一般来说,足三阴,讲究三阴经的气以升达为顺,三阳经的气以敛降为顺。这是外在大象,至于谈到手经的变化,是在谈到辨证里面出现。对于这点来说呢,就是说,足阳明经,多气多血之经,所以呢,足阳明经由头走足,以降为顺。连带就是说阳明胃气,水谷之海,所以呢,阳明气较盛,在秋季呢,所以会产生很多燥热的疾病,燥热的疾病是什么?燥热的疾病由于阳明经气不降,就像少阴经气不升,则会有寒。阳明经气不降则会有燥热,这时候产生了很多燥热,病人出现口渴啊,鼻干,口燥,出现了种种的症状,这个时候你不能因为病人出现了这些症状,你就一味的清凉滋阴,而选用一些白虎汤一类的药物,因为就是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他有这一条。你根据他阳明从乎中见,证明外有燥气,中间还是有寒湿的。他为什么阳明燥气不得合降呢?阳明主降,太阴主升,两者互为表里,互为表里之经,其气共通的。太阴之经不升才会引起的阳明之气不降,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想着开化太阴之气,太阴之气开化之后,阳明燥气自降。
在临床上这类病人非常多,在遇到这类病人以后,有时候象以前三七生他们经常用的就是麦味理中,麦冬五味子加理中汤,治疗这个疾病取得效果非常好。如果单纯的用滋阴降肺类药物也可以达到效果,可以达到效果以后,会使脾气湿郁,就会在阴经留下隐患。有人不懂这个,你看我讲这个例子你就明白中见什么意思了。中见的意思就是他含藏着这种可能性,他也有可能从标,也有可能从本,也有可能从乎中见。他具有这方面的多种可能,就看气机是怎么变化了。因为这个讲的是一个六气的从化,六气的从化,它是分条件的。不同条件下,它有不同的化现,这个讲的中见,也是讲的他一种气化的可能性。所以过去古人讲的就是,好的中医是讲气化的,全身是一气的化现。六气是怎么分化现,就是不断的转化。
有人问趺阳负少阴是什么意思?趺阳负少阴的意思就是中土之气,一定要土克水。人身体的后天之本,中土之气呢,阳明之气一定要克住少阴。阳明之气不能镇少阴的话,这是很多病的一种逆象。趺阳,是指的趺阳脉,少阴,有少阴脉。这个观点是最早在仲景伤寒论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