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金堆镇芋坪村村名的来历及历史与现状
邮箱:3125136050@qq.com
金堆镇芋坪村村名来历及历史与现状
作者 陈宝山
在金堆镇西南12公里处,有一个美丽的山村,东山高峻,连翘、黄栌满山;西沟幽远,森林茂密;北岭千山万壑,层峦叠嶂;村南任家滩水库如高峡平湖,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鸟低飞,水库两边山体秀丽,树木参天,水光山色,交相辉映。阳春,山花烂漫,姹紫嫣红;仲夏,绿荫夹道,凉风习习;金秋,山果串串,枫叶献媚;寒冬,银装素裹,冰雕玉砌。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任家滩水库
芋坪村由桥峪河、陈家院、上芋坪、下芋坪、瓦房沟、大坪等自然村组成。其实,芋坪村原来叫做苇坪村。苇,就是芦苇,编织芦席的材料。山区比较开阔的地方称为“坪”,如金堆镇的东坪、西坪、武坪、草坪、寺坪,洛南的乱石坪、蒿坪、麻坪、瓦子坪,等等。芋坪村原来盛产芦苇,苇园就有五六处之多(记忆中,桥峪河有三处,上苇坪有一处,下苇坪有两处,其中上苇坪的苇园最大),因此叫“苇坪”。上世纪六十年代推广简化字,又加上山里方言,“苇”读作“yu”,“苇”、“芋”同音,“苇坪村”遂改名“芋坪村”。
陈家院
过去,芋坪村曾兴盛一时。1958年华金公路未通之前,桥峪、石堤峪是商州通往关中的大道。商洛山民欲出关中,西路可出黑龙口到西安,东路桥峪、石堤峪是首选。芋坪村位于东坪、西坪二溪交汇之处,是翻越秦岭经桥峪、石堤峪出山的必经之地,芋坪村成了交通要道,五里芋坪,客店就有十多家。遥想当年,芋坪山路上,商旅行人,驴驮马载,肩挑担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山歌声起,响彻山谷,一呼百应,好不热闹。
险峻的对门崖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芋坪村成为金堆地区历史上的次行政中心。据华县志载,民国初,华县的行政区划沿袭明清的乡、里制。民国十四年(1925)华县把全县4个乡改为4个区,后又划全县为5个区,金堆地区为第五区,称岭南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后,取消区制,实行保甲制。乡称为联保,乡以下为保,保以下为甲,金堆分为4保,苇坪保为岭南四保之一,辖苇坪、武坪、草坪。1949年5月华县解放后改乡为区,岭南区改为第八区。1953年7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第八区改称第七区(后又称金堆区)辖寺坪、金堆、西坪、苇坪四个乡。苇坪乡辖苇坪、武坪、草坪三个村。1956年4月撤销寺坪、西坪乡,岭南区辖金堆、苇坪2个乡,金堆乡辖金堆、寺坪、西川、栗峪四个村,苇坪乡辖苇坪、武坪、草坪和东坪、西坪五个村(现在的任家滩、铁炉、百花、木子沟、石可、罗涧、大小栗西属洛南管辖)。1957年4月,撤销岭南区,县人民委员会直辖各乡,岭南设金堆乡、苇坪乡。此时为苇坪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青山、田野、村庄
1958年8月,金堆、苇坪两个乡合并为金堆乡,苇坪作为金堆地区次行政中心的历史结束,但作为村一级行政单位继续存在。1959年9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政社合一”,金堆乡改名为幸福人民公社(不久改称金堆人民公社),苇坪村改称苇坪大队(不久即改名芋坪大队),辖5个生产队。桥峪河、陈家院为一队,以陈姓为主;苇坪为二队,下苇坪为三队,这两个队以任姓为主;瓦房沟为四队和五队,姓氏较杂。当时,全大队有400多口人,学校两所,合作医疗站,代销店各一所。
任家滩水库上游
为了金堆城钼业公司建设,1972年国家开始建设任家滩水库,1974年,第三生产队迁移到城关公社西罗大队,1980年,第二生产队迁移到了莲花寺公社,芋坪只剩下三个生产队,二队和三队的土地大多被水库淹没,四队和五队的人一部分搬到了原二队没有被淹没的地方,一部分自谋出路,招人、过继、买户口,迁到了山外。
2015年新一轮农村改革中,芋坪村和东坪村、西坪村合并,叫东西坪行政村,办公地点西坪村。芋坪作为村一级行政单位到此结束。
瓦房沟的800年青杠村
40年来,芋坪村人口锐减。到2014年,户籍人口256人(50余年人口增长了一倍,若不外迁,至少有800多人),但人与户籍分离者很多,加之外出务工、上学,实际长期居住人口也就二三十人,都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听不见儿童的欢声笑语。房屋都是上世纪70——9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子,没有砖房,更没有楼房。杂草生庭院,不闻鸡犬声。其他村配置的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村道旁栽植的绿化树,芋坪一概没有。没有学校,没有医疗站,没有商店,甚至没有电磨子,居民吃玉米糁、给畜禽打料都要跑到几十里以外。
石香炉
芋坪村的兴衰史,其实也是历史的进步,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