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皇家芭蕾舞团(Royal Danish Ballet)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与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Ballet de Opéra de Paris)和玛丽娅剧院芭蕾舞团(Ballet the Mariinsky Theatre)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个芭蕾舞团,它创建于1748年,当时只有12名演员,包括1名女舞者,2名男舞者。早期的丹麦芭蕾舞只是在戏剧中演出表演性的“娱乐性插舞”(Divertissements),其角色均由从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来的芭蕾客席艺术家担任。直到皇家芭蕾舞团成立,丹麦芭蕾舞团才逐渐独立出来,自成一体进入位于座落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国王新广场(Kongens Nytorv)旁的丹麦皇家剧院(Royal Danish Theatre)内,该剧院于1874年由丹麦建筑师威廉·达勒鲁普(Vilhelm Dahlerup)设计重建。连同1931年增加的相邻部分在内,剧院包括有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与丹麦皇家芭蕾舞学校(The Royal Danish Ballet School)、丹麦皇家歌剧院(The Royal Danish Ballet Opern)、丹麦皇家话剧院(The Royal Danish Ballet Drama)、两个管弦乐队(分别所属于皇家芭蕾舞团和歌剧院),自成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芭蕾舞团之一,同时它还是当今世界上以“皇家”命名的芭蕾院团中年代最为久远的芭蕾舞团。1775 - 1816年,在意大利人文森佐·加列奥蒂(Vincenzo Galeotti)指导下开始兴盛起来。他根据伏尔泰(Voltaire)和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戏剧以及斯堪的内维亚(Skandinavien)的历史创作剧目,当时颇受欢迎。在经历了以文森佐·加列奥蒂、奥古斯特·布农维尔(August Bournonville)、哈拉尔德·兰德(Harald Lander)等三位芭蕾大师为代表的历史发展时期后,最终创立了独特的丹麦芭蕾舞学派。1786年,由文森佐·加列奥蒂编导首演的《任性的丘比特和芭蕾大师》(Amors og Balletmesterens Luner(The Whims of Cupid and the Ballet Master))是公认世界上最古老的芭蕾舞剧。丹麦的芭蕾有着较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很久以前,芭蕾已是丹麦人戏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7世纪时期,芭蕾就已经进入到丹麦宫廷的日常娱乐活动中。但在世界上对它深切关注则是它于50年代进行了国际巡演。从世界芭蕾发展史的角度而言,丹麦芭蕾的发展不仅仅为世界浪漫主义芭蕾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更对后来的俄罗斯芭蕾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816 - 1823年,安托尼·布农维尔(Antoine Bournonville,1760 - 1843)来到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担任艺术总监,他创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普鲁旺斯的莫尼耶皮诺》(Les Meuniers Provencaux,1785)和《渔夫》(Les Pêcheurs,1789)。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全盛时代是在奥古斯特·布农维尔时期。1830 - 1877年,奥古斯特·布农维尔担任该团的艺术总监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有着“芭蕾之父”的美誉,其所开创的芭蕾传统更是为丹麦芭蕾带来了世界性声誉。还为歌剧和戏剧创作了大量的“娱乐性插舞”,是一个伟大的戏剧人。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创作植根于丹麦民族以及北欧地区的文化土壤之中,并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的精髓,融入了北欧戏剧中的哑剧表演和舞台设计等因素,创立了风格典雅、技巧精致的丹麦芭蕾学派。其中蜚声世界的有《仙女》(La Sylphide,1839年)、《那不勒斯》(Napoli,又名《渔夫和新娘》,1842年)、《舞蹈学校》(Conservatoire,1849年)、《冈扎诺的花节》(The Flower Festival in Genzano,1858年)、《远离丹麦的地方》(Far from Denmark,1860年)等,由此而得到了世界声誉。布农维尔创作其独特的风格,这实际上是旧式的法国的风格,因为布农维尔在年轻的时随奥古斯特·维斯特里斯(August Vestris)学习,从此以后在丹麦舞蹈家中代代相伟,19世纪未来自意大利的技巧也传到哥本哈根,——这种少见的轻盈和高跳,它也是一种长于造就男舞者胜于女舞者的风格,这个结归根结底是因为布农维尔就是一名出色的男舞者。奥古斯特·布农维尔退休后,虽有其弟子埃米尔·汉森(Emil Hansen)于1890 - 1894年和汉斯·贝克(Hans Beck)于1894 - 1915年担任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致自力于保持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风格和传统——布农维尔学派(Bournonville School)(这在丹麦芭蕾中,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传统意识),在二十世纪以前,它原是最纯粹的法国芭蕾形式,后来深受俄国瓦加诺瓦学派影响,形成独特风格。对于腿部与脚尖动作要求很高,演员真正用足尖跳舞。它不像俄罗斯学派那么粗犷豪放与注重头和手的位置的变化。布农维尔作品中男女角色平等,比如《仙女》就没有常见的托举式双人舞,而是以男女演员独舞为主。起到积极的作用,他还制定了“布农维尔学校”一个训练方案供学校使用(一直使用到1951年,现在,以 “布农维尔体系”为主,结合俄罗斯,英国和美国混合的风格),创造了六天一套的循环训练法,除了周日,来自布农维尔的教学和编舞,开发了一系列的“课堂组合”(Enchaînements),使得教学同长,新学生将通过观察他们的前辈的示范来学习,同时每天为皇家丹麦芭蕾舞学校的每个一班学的生排练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作品片段,以保证“布农维尔风格”的传承,从而奠定了丹麦芭蕾舞在世界芭蕾上的地位,为皇家芭蕾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侧重于保护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传统风格,直到上世纪30年代。他还复排布农维尔许多旧作和文森佐·加列奥蒂编导首演的《任性的丘比特和芭蕾大师》,但最多也只能起到保持的作用。则汉斯·贝克自已不是一个出色的编导,但他编导的《葛蓓丽娅》(Coppélia)特别强调性析舞蹈,是今天我们我们所能见到的这部芭蕾舞剧最为成功的版本之一。1909年,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Diaghilev’s Ballets Russes)伟大的舞蹈革命在欧洲大地风起云涌。他们放弃在哥本哈根巡演,使得丹麦芭蕾景象残败,丹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这个运动的影响。汉于·贝克与1915年退休,因为他觉得与佳吉列夫所开创的舞蹈革命缺乏联系,最终这个团的创作演出出现一度低落。丹麦舞蹈家埃米莉娅·瓦尔博姆(Emilie Walbom)曾为芭蕾舞团改编了几部米哈伊尔·福金(Michael Fokine)编导的芭蕾舞剧,但是它们的生动性使她感到为难,在这些芭蕾舞剧中有一部——《梦景》(Dreampictures),是用不同的音乐把米哈伊尔·福金的《狂欢节》(Carnaval)改编成丹麦芭蕾舞剧。1925年,米哈伊尔·福金应丹麦皇家剧院的邀请,上演了他的一些作品:《彼得鲁什卡》(Petroushka)、《肖邦风格——仙女们》(Chopiniana - Les Sylphides)和选自《伊戈尔王子》之中的“波罗维茨人之舞”( Petruochka and dances from Prince Igor),深受观众的喜爱。1930年,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为芭蕾舞团创作他的新作品《众神领袖阿波罗》(Apollon Musagète),但作品受到严厉批评,评论作品比“纯体操”还体操。1932 - 1951年,汉斯·贝克的学生哈拉尔·兰德领导该团后,他是在美国和苏联接受芭蕾舞的训练,从而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丹麦芭蕾才开始真正的复兴,他将俄罗斯瓦冈诺娃(Vaganova)风格的技术带到芭蕾舞团,在他“执政”的20年中,为丹麦芭蕾所获得国际威望奠定了基础,他不仅保留了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传统优秀剧目,同时自己还为芭蕾舞团创作了30多部芭蕾作品。其中有《足球》(Center Forward,1932年)、《魔法师的弟子》(The Sorcerer’s Apprentice,1940年)、《春天》(Spring,1942年)、《纪念奥古斯特·布农维尔》(1949年)等。哈拉尔·兰德是芭蕾正统派编导。他为丹麦芭蕾重新恢复往日的声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40年,他实施一个计划,以保存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传统剧目,他每年至少复排上演一部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作品。1948年,哈拉尔·兰德编导首演了他的名作《卡尔特西伦尼》(Qarrtsiluni),其音乐由克努扎厄·里伊萨格(Knudεge Riisager)是丹麦最重要时期的作曲家创作,是一部描写在北极圈的格陵兰人芭蕾,讲述了一个爱斯基摩人(Eskimoballet)始终坐在漫长的黑夜里等待太阳升起。其象征意义是不论有多大困难都得要把握住,以及采用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音乐(由克努扎厄·里伊萨格添加钢琴练习曲)创作的《练习曲》(Études),这是对芭蕾舞技巧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从简单的扶把练习开始,而惊人的的跳跃和旋转的技巧表清寒达到了高潮,这个具有标志性舞蹈技术的芭蕾,只由唯一最高标准的芭蕾舞团才有能力来表演。在他的领导下,芭蕾舞团开始兴旺起来,第一次出国访问受到世界的赞誉,他的《练习曲》也轰动了世界多年以后兰德还为巴黎芭蕾舞团和伦敦节日芭蕾舞团复排上演些作品。同时,他鼓励本地编导,去创作杰出的作品,赢得了国际赞誉。其中伯厄·拉洛夫(Børge Ralov),在1934年,编导了丹麦的第一个现代舞《镜子里的寡妇》(The Widow in the Mirror)。在兰德的时代,许多杰出的舞蹈家成长起来。其中玛戈特·兰德尔(Margot Lander)就是著名的一位,她是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首次任命的首席舞者,她的后续者是基米登·拉洛夫(Kimten Ralov),玛格丽·斯凯内(Margretha Schanne),因盖·桑德(Inge Sand)和最具有国际名望的丹麦芭蕾舞女首席托妮·兰德尔(Toni Lander),她在1951年与丈夫哈拉尔·兰德离开了芭蕾舞团。1951年,他邀请了著名的我、俄罗斯芭蕾舞老师薇拉·沃尔科娃(Vera Volkova)(她是瓦冈诺娃的学生,曾在伦敦任教过一段时间)来到丹麦芭蕾舞学校,作为首席教师执教超过24年。因此,她俄罗斯学派的的一些要素,开始移植到布农维尔的风格中去,她培养的国际明星包括:埃里克·布鲁恩(Erik Bruhn)彼得·绍夫斯(Peter Schaufuss)和彼得·马丁斯(Peter Martins)。由于兰德从严治团,其长斯严明的纪律遭到了团员们的反抗,结果他在1951年被迫离开了芭蕾舞团,由于缺少众望所归的继承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在若干年内其更多的内耗,消弱了芭蕾舞团的整体水平。1951 - 1956年,尼尔斯·比约恩·拉森(Niels Bjørn Larsen)任艺术总监。芭蕾舞团采用夏季音乐节和到英国和美国巡演的方式,舞者的技术和戏剧性表演能力得到他们称赞。丹麦芭蕾舞团的男舞者的技巧从此被国际芭蕾舞界“发现”。1953 - 1963年,哈拉尔·兰德担任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校长,1959年,在维也纳上演了《维也纳之春》,1962年,他为丹麦皇家芭团创作了芭蕾《爱情的胜利》。1955 - 1961年,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进行了又一次转型,与许多国际著名的编舞家合作,包括委托由费雷德里克·阿什顿(Frederick Ashton)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1955年))、乔治·巴兰钦的《阿波罗》(Apollo,1957年),吉特·库尔贝里(Birgit Cullberg)的《月球驯鹿》(Moon Reindeer,1957年和《朱丽叶小姐》(Miss Julie,1958年),罗兰·佩蒂(Roland Petit)的《卡门》(Carmen ,1960)年和《西拉诺》(Cyrano,1961年)和杰罗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创作的更多作品添加到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之中。虽然,现代作品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芭蕾剧目上继续忠实保持以古典为根源,结合国外以及本土的人才,芭蕾舞团的舞者在世界上获得了最优秀的舞者之一的声誉。1966 - 1978年,哈拉尔·兰德的学生弗来明·费林特(Flemming Flindt)担任艺术总监。1944 - 1955年,他在皇家芭蕾学校跟哈拉尔·兰德学习,1955年加入皇家芭蕾舞团,他是一个富有编导才能的杰出舞蹈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私人授课》(La Leηon,1964年)、《三剑客》(1966年)、《年轻男子必须结婚》(The Young Man Must Marry ;Den Unge Mand Skal Giftes),1967年)、《天鹅湖》(Swan Lake,1969年)、《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1971年)、《死亡的胜利》(The Triumph of Death,1971年)、《梦境》(Dreamland,1974年)等。他将古典芭蕾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使其吸引新的观众,开创了丹麦现代芭蕾的新风。他两部最有影响的作品是《私人授课》与《死亡的胜利》,分别是根据当代最著名的罗马尼亚裔法国荒诞派戏剧大师尤金·尤涅斯库(Eugène Ionesco,1909-1994)的荒诞剧《上课》(The Lesson,1950年)和《屠杀游戏》(1968年)编导的,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和鲜明的先锋派风格,充满了时代精神。《私人授课》由乔治·德勒吕(Georges Delerue)作曲。讲说一个女孩兴致冲冲,携带芭蕾舞鞋到教室练习。不料碰到严厉老师,发生不幸悲剧。原本是受丹麦电视台委托编舞,1964年皇家芭蕾舞团在巴黎首演。《死亡的胜利》于1971年首演,作品的特点是裸体的场景和由丹麦野人玫瑰摇滚乐队(Danish rock band Savage Rose)而作的音乐。他认真地建立了一套包括奥古斯特·布农维尔剧目在内的世界著名古典剧目,并开始创作现代题材的剧目,使这个团又有所新的发展。1968 - 1978年,芭蕾舞团成立了现代舞团,其保留剧目包括:保罗·泰勒(Paul Taylor)的《光环》(Aureole,1968年),诺泽·利蒙(José Limón)和格伦·泰特莱(Glen Tetley)的其它的作品。1974年,约翰·纽迈耶(John Neumeier)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演,芭蕾舞团并从些开始与这个美国编舞家长期合作。1978 - 1985年,亨林·克龙斯塔姆(Henning Kronstam)担任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与基尔斯滕·拉洛夫(Kirsten Ralov,副总监)一起。他们回眸振兴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传统,执导了1979年11月24日至11月30日的“第一届布农维尔艺术节”(Bournonville Festival,通常是每13年举行一次),以纪念他逝世一百周年。在一周内,芭蕾舞团上演了奥古斯特·布农维尔保留下来的芭蕾舞剧,包括:《仙女》,《那不勒斯》,《舞蹈学校》,《窗外》,《布鲁日集市》《民间故事》,选自《冈扎诺的花节》中的双人舞,《远离丹麦的地方》,《阿马尔的国王志愿兵团》,布农维尔学者和世界各地的芭蕾舞迷欢聚一堂,示范讲座节目,艺术展览“布农维尔的世界”,特殊的出版物《论布农维尔》,公开课和来自舞蹈编导精心参加的布农维尔芭蕾和技巧的排练,以提高人们对传统剧目的认识。1985 - 1994年,弗兰克·安德森(Frank Andersen)担任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在他的任期内为芭蕾舞团上演约翰·克兰科(John Cranko)的《奥涅金》(Onegin)并主持了1992年3月28日至4月4日的“第2届布农维尔艺术节”,他重新复排了《那不勒斯》,以庆祝上演150周年。1994 - 2002年,艺术总监的不断变化引起动荡。它们包括:1994 - 1995年的彼得·绍夫斯;1995 – 1997年的约翰尼·埃尼亚森(Johnny Eliasen);1997 - 1999年的迈纳·吉尔古德(Maina Gielgud)和1999 - 2002年的奥格·索尔达尔 - 克里斯滕森(Aage Thordal - Christensen)。2002年7月 - 2008年7月,弗兰克·安德森终于开始了第二个任期,成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2003年,他在哥本哈根上演了肯里斯·麦克米伦(Kenneth MacMillan)的《曼侬》(Manon)。2005年8月21日,是奥古斯特·布农维尔布诞生200周年,所以于6月3日至11日举办为期9天的“第三届布农维尔艺术节”将特别隆重,上演的作品有:《仙女》,《远离丹麦的地方》,《阿马尔的国王志愿兵团》,还有德国汉堡芭蕾舞团(The Hamburg Ballett)的艺术总监约翰·纽迈耶特别为艺术节创作的现代芭蕾作品《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来自世界各地近百名记者和舞蹈界名人出席盛会,整个活动包括参观芭蕾舞团的训练和丹麦皇家芭蕾舞学校学生上课,还有参观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一系列不同年代芭蕾舞中的服饰展览和新的歌剧院等,艺术节的高潮是在6月11日举行压轴的“布农维尔晚会”。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其丈夫及王子和王妃将出席晚会(11日正好是女王丈夫的生日),晚会演出了奥古斯特·布农维尔布以前11部作品及选段。2008年7月,由纽约市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尼古拉吉·胡贝(Nikolaj Hübbe)担任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尽管90年代芭蕾舞团在高速运转,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一批新的作品,创作了具有强烈叙事性的作品。扩大舞者进一步显示他们很强的叙述性和表演剧目的技能。基姆·布兰德斯特鲁普(Kim Brandstrup),约翰·克兰科,肯里斯·麦克米伦,约翰·纽迈耶,阿列克谢·拉特曼斯基(Alexei Ratmansky)和蒂姆·鲁什顿(Tim Rushton)贡献的重要全本作品。重新制作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那不勒斯》和《民间故事》(在下个演出季首演)寻求保护芭蕾舞团的遗产,而这些给现代观众重新制作的芭蕾舞剧,是根据该芭蕾舞团新艺术总监尼古拉吉·胡贝要求做的,看起来是要注入新的活力和创举。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是完全由政府资助的芭蕾舞团。丹麦是世界上为国际芭蕾舞坛培养优秀男舞者最多的国家。在世界六大芭蕾流派中(俄罗斯、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没有任何一个流派能象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芭蕾体系中对于男舞者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各地的芭蕾团体中,男舞者似乎总是无法摆脱“把杆”与“底座”的尴尬境地,而在这里,男舞者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们的舞蹈更加自由奔放,舞蹈魅力也得以充分展现,成为真正的明星,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可以说丹麦是芭蕾男舞者的天堂,在当代丹麦男舞者中,最优秀的有伯格·拉洛夫(Boreg Ralov)和埃里克·布鲁恩。性格舞舞者中有尼尔斯·比约恩·拉森(Niels Bjørn Larsen)和最著名的格尔达·卡斯登(Gerda Karstens),使得丹麦芭蕾在20世纪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直至今天也是与众不同。丹麦芭蕾不仅成为世界著名芭蕾学派之一,而且至今吸引着国外同行对其进行学习与研究。目前,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所聘演员有91名,其中首演演员有11名,独舞演员有10名,性格舞演员有7名,群舞演员有26名,实习演员有6名。丹麦皇家芭蕾舞团80%的演员来自丹麦本土,20%的演员来自国外,包括了美国、法国、波兰、新西兰、英国、瑞典、墨西哥、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比利时、澳大利亚以及其它国家的演员。来自中国的主要舞者姚伟,是该团聘用的第一位亚洲演员。此外,舞团及舞校主要领导5名,排练教师兼舞校教师11名,以及其它管理人员42名(包括芭蕾大师和钢琴伴奏),舞团全年演出160场左右(包括在国内和国外的巡演),演出是从每年的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6月,演出期通常为9个月,观众每年约176000人次。芭蕾舞团共有大小七间教室,每天都会安排有不同的训练与排练日程。十点钟开始的芭蕾课会安排男女演员分开或一起上课、主要演员和实习演员一起上课、独舞演员和实习演员一起上课或实习演员单独上课。由于舞团日常的芭蕾训练已不再是以奥古斯特·布农维尔课训练为主,因此每周不定期的还会有一至两次的奥古斯特·布农维尔课训练,并且还会为外籍演员额外再多安排一次。每天上午或下午还会有不同的训练课安排,如双人舞课、变奏课、芭蕾课、奥古斯特·布农维尔课等,一直到晚上的演出前结束。舞团的芭蕾教师基本上都是由退役下来的主要演员担任。目前芭蕾教师有彼切斯卡·布罗霍梅、海蒂·里奥梅、尼尔斯·巴勒、伊娃·克洛波尔格等,保证了丹麦芭蕾的传统风格能够得到较完整的传承。在这里所有的排练都是现场伴奏,在教室里排练用钢琴伴奏,在舞台上排练用乐队伴奏,而且每一位钢琴伴奏的弹奏都似演奏家水平,每一位演奏人员都非常的职业和敬业。目前,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也没有自己较优秀的芭蕾编导,舞团除了演出奥古斯特·布农维尔的保留剧目外(5部芭蕾舞剧:《仙女》(La Sylphide,1836),《那不勒斯》(Napoli ,1842),《音乐学校》(Le Conservatoire,1849),《布鲁日集市》(The Kermesse in Bruges ,1851)和《民间故事》(A Folk Tale,1854));3部小品:《窗外》(La Ventana,1858),《远离丹麦的地方》(Far from Denmark,1860),《阿马尔的国王志愿兵团》(The King's Volunteers on Amager ,1871)以及一些特别的舞蹈 :《军队波尔卡》(Polka Militaire,1842),《威廉·退尔》(William Tell,1842),选自《冈扎诺的花节》中的双人舞(The pas de deux from The Flower Festival in Genzano,1858),《赛马舞》(Jockey Dance,1876),更多的是邀请国外知名编导创作或排练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芭蕾作品,比如杰姆·罗宾斯、乔治·巴兰钦、约翰·纽迈耶等世界著名编导的作品。舞团在继续保持传统的丹麦芭蕾艺术风格的同时,不断丰富舞团的演出剧目,使丹麦芭蕾得到稳固的发展。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始终遵循丹麦芭蕾的传统,既提高演员的古典芭蕾舞水平,又引进和创作了不少现代作品。舞团经常邀请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编导及演员来团工作,并且在为自己培养了大批出色的芭蕾舞演员的同时,还向伦敦、纽约等芭蕾舞团输送了部分优秀人才。皇家剧院另附设一所芭蕾舞学校,是现存第三古老的芭蕾舞字校(前俩所学校分别是1713年成立的法国巴黎舞蹈学校和1738年成立的圣彼得堡帝国芭蕾舞学校),这是由法国舞蹈家和宫廷舞蹈大师皮埃尔·劳伦特(Pierre Laurent)于1771年创立(位于克里斯钦堡中的宫廷剧院内)。当初皮埃尔·劳伦特只教有6-8个学生,每天训练2小时,规模很小。1775年,意大利舞蹈家,编导和教师文森佐·加莱奥蒂被聘为芭蕾大师。1781年文森佐·加莱奥蒂也觉得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学校(在皇家剧院内),在一段时间里两所学校并存,多年后两所学校合并,即今天的皇家芭蕾舞学校。1847年,奥古斯特·布农维尔对学校进行了重组。舞蹈学校建校之初大约只有24名学生,其中有14个女孩;现在的舞蹈学校有6 - 17岁之间近70名学生,共分为7级混合班级。舞校是从6岁的孩子中挑选苗子的,一般从250人筛选到30人,在经过复试,试上为期4周的密集课程,再筛到10 - 15人,最后留下的只有8 - 10个人。学校每年的期末考试都要刷下一些人,再在社会上选一些比较好的苗子。舞校学生在16岁时就可以进入皇家芭蕾舞团实习,实习期通常是1 - 2年,因为其它舞蹈学校一般要到18岁才让学生去实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演出中,你总可你看到许多孩子的身影,他们甚至每年要在剧院里正式公演一出孩子们的芭蕾。这样做是因为芭蕾舞演员的演出生命是很短的,这样可以让这些孩子尽早的熟悉芭蕾舞团的生活,多一点舞台经验。对其它的孩子来说,这1 - 2年的实习期很可能是他们这一生中唯一上台表演的机会,在这之后在每年年底都有考试,只有成功的学员,而且最残酷的一面是每年总共只有四分之一学生被芭蕾舞团录用,聘为芭蕾舞团的芭蕾舞演员。其它的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可能再也上不了台了。虽然世界上的其它芭蕾舞校都是18岁才实习的,但是为了不让这些不幸者留下终生遗憾,这个制度将一直保留。丹麦皇家舞校的另一个特点是她和剧院紧密相连,可以是说剧院的后花园就是这所学校。世界上的其它舞校和剧院都是分开的,而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剧院、学校融于一体的地方。毕竟有250年的历史,这是当年的皇室布局设计的。在这所学校的学生,课余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去剧院逛逛,体验一下皇家芭蕾舞团。附:A.历任艺术总监一览表:年代艺术总监1748 - 1753年德斯·拉尔切(Des Larches)1755 - 1756年纽迪(Neudin)1756 - 1763年安东尼·奥科莫(Antonio Como)1763 - 1767年安东尼·奥萨科(Antonio Sacco)1767 - 1768年让·巴蒂斯特·马丁(Jean Baptiste Martin)1768 - 1770年因诺琴特·加姆布齐(Innocente Gambuzzi)1770 - 1771年马蒂尼(Martini)1771 - 1772年文森佐·皮亚托尼(Vincenzo Piatolli)1772 - 1773年多梅尼科·安德里亚尼(Domenico Andriani)1773 - 1775年文森佐·普拉托利(Vincenzo Piatolli)1775 - 1816年文森佐·加列奥蒂(Vincenzo Galeotti)1816 - 1823年安托万·布农维尔(Antoine Bournonville)1823 - 1830年皮埃尔·拉尔切(Pierre Larcher)1830 - 1877年奥古斯特·布农维尔(August Bournonville)1877 - 1890年鲁德维格·盖德(Ludvig Gade)1890 - 1894年埃米尔·汉森(Emil Hansen)1894 - 1915年汉斯·贝克(Hans Beck)1915 - 1928年古斯塔夫·乌伦多夫(Gustav Uhlendorff)1928 - 1930年卡吉·史密斯(Kaj Smith)1930 - 1932年维克托·绍莱尔(Victor Schiøler)1932 - 1951年哈拉尔·兰德(Harald Lander)1951 - 1956年尼尔斯·比约恩·拉森(Niels Bjørn Larsen)1956 - 1958年弗兰克·绍夫斯(Frank Schaufuss)1958 - 1960年亨林·罗德(Henning Rohde)1961 - 1965年尼尔斯·比约恩·拉森(Niels Bjørn Larsen)1966 - 1978年弗莱明·费林特(Flemming Flindt)1978 - 1985年亨林·克龙斯塔姆(Henning Kronstam)1985 - 1994年弗兰克·安德森(Frank Andersen)1994 - 1995年彼得·绍夫斯(Peter Schaufuss)1995 - 1997年约翰尼·埃尼亚森(Johnny Eliasen)1997 - 1999年迈纳·吉尔古德(Maina Gielgud)1999 - 2002年奥格·索尔达尔 - 克里斯滕森(Aage Thordal - Christensen)2002 - 2008年弗兰克·安德森(Frank Andersen)2008至今尼古拉吉·胡贝(Nikolaj Hüb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