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关于人工智能政治哲学批判的争论
专题介绍
吴冠军教授在《江海学刊》发表了题为《告别“对抗性模型”——关于人工智能的后人类主义思考》(以下简称吴文)的论文,对王文的“终结论”政治哲学批判进行了学术批评。因为关于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的研究较为前沿,这场争论构成了汉语学术界关于人工智能政治哲学的第一次学术交锋。为了推进相关讨论的深入,《自然辩证法通讯》组织了相关理论文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新一轮的讨论。
武汉大学的葛四友教授从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反思的前提,分析了王文与吴文讨论语境的困境,海南大学的秦子忠副教授从人类的复杂性角度出发,同时批判了王文和吴文的“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清华大学的黄竞欧博士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这场争论局限于政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抽象性。
专题文章摘要
王志强:关于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
政治哲学以人类的纪律秩序和分配秩序为考察内容,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政治哲学批判开拓更大的理论视域,我们可以设想 “人- 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和后人类的政治哲学批判等崭新理论问题。
吴冠军:告别“对抗性模型”——关于人工智能的后人类主义思考
从“阿尔法狗”到《西部世界》,人类vs.人工智能的“对抗性模型”,主导性地驱动了人工智能在当代媒体与大众文化中的讨论,而这个讨论形态无可避免地开启出诸种“机器末世论”图景。该图景晚近得到了政治哲学层面上的确认:人工智能将“终结”人类政治(人类文明)。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并解构支配既有政治哲学研究的人类中心主义,本文深入剖析了作为“行动元”的人工智能对人类政治的“触动”方式。相对于通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器末世”,我们已经陷入专用人工智能所开启的“竞速统治”:人工智能作为“介入者”,已然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赋能”而快速让人类边缘化。那个为我们所熟悉——所拥抱或批判——的人类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时代,正在谢幕。
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吴冠军:告别“对抗性模型”——关于人工智能的后人类主义思考
葛四友:论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反思窘境
人工智能引发了诸多反思,但其中少有政治哲学的声音,其缘由在于政治环境与人工智能两者的特点:引发人类生死存亡忧思的超级人工智能会摧毁形成政治的环境;自主人工智能会引发道德主体资格的反思,而准自主人工智能引发当下的道德原则是否根本的追问,但只有当两类人工智能实际参与人类生活后,这两者才能获得具体的实质结论。
秦子忠:人类的复杂性及其程序化的限度——兼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
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秦子忠:人类的复杂性及其程序化的限度 ——兼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
黄竞欧:变革的生产视角——对人工智能政治批判的批判
人工智能作为热点话题吸引了相关学者对其进行政治哲学维度的批判,但其批判依然停留在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半径之内,并未深入到政治的前提——生产领域。大数据算法作为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其所得出的非线性结果重塑了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并引导一种对于“使用价值”追求的复归。随着边际成本的不断递减,大规模生产逐渐向大众生产转变,这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重组,社会消费力变革的趋势开始出现。产消一体化,即新型工人——“产消者”的大众化成为这一变革的可能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