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谝华州:华县麒麟山究竟在哪里?
前几日,“华州百姓”发了一条帖子《“何人敢上麒麟山,不是道士也是仙”华县麒麟山游记》(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后,公号后台收到很多网友留言询问:华县麒麟山到底在哪里?今日特回复如下:
华县麒麟山
据04年出版的《灵秀少华山》“真武玄观”篇(作者阎涛)记载:“白崖峪内遇驾沟祖师庙,即真武玄观,又名麒麟山玉泉洞。”乾隆四十年(1779)所立《重修麒麟山玉泉洞序》中记载:“今州邑东南白崖巅麒麟山玉泉洞。。。。。。始自康熙年间。。。。。。。众山形如玉麒麟腾空。”故名麒麟山。
《重修麒麟山玉泉洞序》碑文
《华县志》1990—2005版记载:“白崖峪在柳枝镇梁堡村西南,峪深约12公里。。。。”峪内山高谷深,风景秀丽。麒麟山正处于峪内7公里左右。其地群山叠翠,林木葱笼,岩石四立,清泉常流,山如麒麟腾空,泉似碧玉呈彩。
白崖峪峪口道路较宽,而进峪后,道路及窄,仅容一人通过。山路一边紧依山崖,一边为潺潺北流的山泉。一路走来,时而穿林越涧;时而山路曲曲折折掩于蒿草、灌木中,藏而不露;时而大石横亘,只有踩着前人凿的石窝攀援方能前行。可正当你劳累疲惫时,面前可能会有一挂瀑布从天而降,给你惊喜,而峭立于两侧郁郁葱葱的山崖上,开放着朵朵不知名的小黄花和随风摇摆的红叶,相互映衬,使你赏心悦目,不忍放弃而继续前行。
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大约三小时后,便会看到一有二三十级台阶的高台,高台上便是玉泉洞道观的山门。进山门后,抬头便可看到山腰掩眏于青松翠柏中的道观建筑。道观坐东面西,由正殿、配殿组成一个三合的院落,可望见西南方向峭壁顶潜龙寺的藏经阁。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梁。配殿面阔四间,带前廊。均已翻修,并重新彩绘,色彩艳丽。正殿紧依的山崖上,随地形高低错落,分布着十几眼洞穴,为道人早期修炼,生活的场所。正殿北侧洞穴内,有山泉一眼,玉泉洞因此得名。山泉泉水极旺,周围群众,信其能治百病,常有人不畏艰险背水治病。道观的香火因此很旺。北侧配殿东面的洞穴前,存有乾隆年间“重修玉泉洞序”石碑一通,据碑文载玉泉洞当建于康熙年间,乾隆三十年重修。信民们“倾囊解腰”,修后的玉泉洞“焕然一新”,并用余资刻碑作序记载。用“泉涓涓而草蓬蓬”、“气清风惠”来描述当时玉泉洞的周围环境,认为其乃“福地之一也”。
据玉泉洞现存碑石记载: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华阴南柳全真道士史某云游至此,见其处岚峰秀气而居之,后开凿山洞以作静坐修炼之用,题名曰玉泉洞,自号玉泉道人;后又开老君、王母、雷祖、吕祖诸洞,并塑立神像供奉于洞府之内。雍正年间(1723-1735),全真道士王一远与弟子王阳理修炼于此,时于洞旁开铺地基,建大殿三间,供奉玄天大帝;后经数载,复有全真道士葛某同其徒及徒孙四人于此隐居炼养,曾于雍正十三年(1735)募化十方,兴建无量殿;至乾隆三十年(1765),道人李本重苦耕兹山,继修香火,俭积数百之金,重修殿宇洞府,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关中地区首次发现一尊道教坐化真身泥塑。引起省内文物界的高度关注。这尊真身泥塑便位于麒麟山玉泉洞道观
中。该塑像在1990年前的华县史志中均没有记载,周围山民中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只知洞内有一老爷像,却不知其为坐化真身所塑。此前当地人以为只是一个平常泥塑像,后来一个农民不慎打破了塑像,露出脊椎和肋骨,才发现是肉身泥塑像。
真身泥塑系得道高僧临终时盘腿“坐化”圆寂,再于体外施黄泥,涂彩绘。该真身泥塑盘腿坐于暖阁中带有波浪纹的蒲团上。通高0.9米,宽0.8米,头带仆头,面部彩塑已毁,露出绷有细布的脸颊,及小部分的脸骨。双臂下垂,双手自然平放于盘着的双腿上,手指已断。由脸部露骨、及断裂手指可断定其为人死后在身上涂泥并绘彩所成即真身泥塑。泥塑内着右衽衣,外穿开襟通肩大衣,系彩色大带。衣着华丽,粉彩锦纹图案,另有绿、蓝、黄等色,虽然时隔久远,颜色却依然鲜艳。由暖阁图案、衣着及姿态可断定塑像年代为晚清。塑像端坐阁中,静看外面纷繁的世界,表现出道教乐天超凡,追求仙界的教义及对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向往。该塑像在1990年前的华县史志中均没有记载,周围山民中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只知洞内有一老爷像,却不知其为坐化真身所塑。
走出山门,极目远眺,山路蜿蜒曲折,群山苍翠尽收眼底,让人不由发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慨。回头仰望,道观已为暮霭所笼罩,塑像所在的山洞已不知所在,而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一睹坐化成仙者的风范。
编后语:此图文系参考于《渭南县志》《华县志》《灵秀少华山》贠信升文章“华县玉泉洞记”等等整理而成,特向以上书籍文章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