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拼的是身体

这话没错,人生到了下半场,吃的饭多了,走的路长了,阅历更为丰富,视野更为宏阔,站位角度不同,格局自然不同,看到的、得到的人生风景自然迥异。
然而,我想说,格局之外,身体更为重要。人生是一场超级马拉松,拼的不是开始时谁更快更猛,而是看谁的耐力更为持久,谁能坚持跑到最后。
 
前日,一个朋友罹患癌症,最终不治,还未到退休年龄,便撒手离去了。最后定格的朋友圈,是连发四篇相同的夜读文章《人生太短,别懂太晚!》。
 
此情此景,再坚强的人,也会泪奔。虽然我与他并不熟稔,但去年还一起参加过活动,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悲痛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我们已经可以坦然接受,但事到临头,特别是面对亲朋好友或者熟悉的人,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没经历过生死,都以为健康是理所当然。直至不幸见识到了人生的无常,才发现,我们勉力维系的体面,在病痛和意外面前不堪一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能不能坚持到最后,能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拼的是身体
 
经济学家有一个共识:健康等于1,只有拥有健康,人才可以去努力工作,去创造财富,去享受生活,而这些都是1后面的那些0。
村上春树是出了名的高产作家,虽然多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并不妨碍他成为读者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对于写作与健康,村上春树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写作更近于一种体力劳动,即使一个人能够一天三四个小时集中意识执笔写作,但是时间一长,体力和精力都会大量透支。
于是,从1982年秋天开始,村上春树开始早睡早起,健康饮食,每天坚持跑步。
这样有规律的生活,他坚持了30多年。这样做的结果是,他那旺盛的创作力,也一直延续了30多年。
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华,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没有充沛的体力去让你“耕耘”,最终也无法支持你实现自己的理想。
置于社会和家庭,健康不仅是个体需要,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换言之,一个人的身体,并不仅仅属于他自己。
 
上有老,下有小,你是家庭稳定的顶梁柱;家庭稳固了,社会才能稳定,你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个人失去了健康,不仅自己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也会给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到那时,或许才会恍然大悟:曾经所有的“拼命”,到最后都成了镜花水月。
工作确实非常重要,让我们体现价值、实现自我。但是,世上任何一项工作,做到极致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还要有饱满的精力,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最基本的保障。
熬夜,加班,带病工作,认为这事缺了我不行,总说扛一扛就能过去,这是我们许多人的常态。
劳逸结合,才是正道。一味蛮干,透支身体,总有一天,疾病会向我们开出“罚单”。如果失去了健康,我们孜孜不倦追求来的一切都将成为泡影。
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冰心是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享寿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冰心小时候身体不好,但爱运动,喜欢散步,还经常登山涉水,既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身体。
40岁后,重视保健体操锻炼。即使到了老年,早上起床后和临睡前,她也坚持做头部、腰部和四肢的活动。
除此以外,她还坚持饮食有节、规律作息、心胸豁达,她笑称“心情舒畅”4个字是她的“维生素”。这也令她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创作中。
在冰心85岁高龄时,还在撰写自己的长篇回忆录。
一个耄耋老人,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余力使自己的倾诉得以在笔下落实。
只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承载我们的奋斗,才能成就我们的理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