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文 / 悠悠我心
在浩瀚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是三颗熠熠生辉的明星,长久地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抛开一代枭雄曹操不表,本篇单读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洛神赋》更是流传百世。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有目共睹。
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当属这首《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虽是一段佳话,却也是一场悲剧。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操去世后,在太子之争中胜出的曹丕继承了皇位,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欲除之而后快。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于七步之中作成,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令曹丕无地自容。曹丕本想以“七步成诗”的借口治罪曹植,没想到“七步诗”反而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当众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其意义不在于诗文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政治内涵,成了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抗战时期,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血腥屠杀新四军抗日将士,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诗加以揭露和控诉:“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显而易见,周恩来借鉴《七步诗》,使这首千年古诗闪耀出新的思想光辉。
纵观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兄弟相残的例子倒是数不胜数。“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如今,某国流亡多年的长子突然意外身亡,也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增添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和让人唏嘘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