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詹公天佑!

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子?

那时还没有通用微软,没有谷歌苹果,没有好莱坞,没有NBA……但他们有了火车。

1829年,英国人乔治·史蒂芬逊驾驶其创制的“火箭号”蒸汽机车行驶于铁轨之上,视为世界铁路运输之始。

当詹天佑抵达美国时,这个国家刚刚修筑了横跨大陆的铁路线,蒸汽机的滚滚浓烟弥漫于这片土地上空,开启了美国人的“火车时代”。

詹天佑第一次坐火车,是从旧金山到纽约。他和一起留学的同学作为最早乘坐火车的“中国团”,难掩惊奇和兴奋之情,以这样的笔触描绘喷云吐雾的钢铁巨兽:

“火车,其下两面,用相思缝铁条。中垫以木,度距尺横一木。车轮相辅铁条而行。转弯外形如叉。前后有铁钩,可层层以接。车头尾设火炉二,有水柜二。一舱大如蒲鞋船,中间行走之处约尺余。设对面座,长六尺,阔如一人榻……”

彼时,愚昧的清政府视铁路为“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的不祥之物,拒之于国门之外。人们出行依旧是车马驿道、舟楫水运。

时间如水,不知不觉流淌到了1905年。

为摆脱英、俄两国争夺华北路权的纠缠,清政府硬着头皮决定自己出资、勘测、设计、修筑和管理京张铁路。

一边是侵略者的冷言恶语,一边是封建官僚的嘲笑议论,44岁的詹天佑毅然挑起重担,开启了一个自主修建铁路的“新时代”。

他亲自率领工程技术人员,骑毛驴,背标杆,勘线路。地处延庆的军都山(主峰为八达岭)横亘在北京西北部,威严地拦着去路,想要战胜这里的崇山峻岭、千沟万壑,既要开凿坚硬的岩石,又需修筑极长的山洞。许多外国人公然宣称,中国人不可能完成如此艰巨的铁路工程。

詹天佑在反复勘探京张线的一山一丘、一沟一壑后,经过精密测算,他最终选定关沟段为最佳线路,并于10月开工建设。

那时,各国铁路技术要求和标准各不相同,所建铁路也就千差万别。詹天佑鉴于中国早期铁路工程标准混乱的状态,故在主持京张铁路之初,就上书清政府,建议统一全国铁路工程标准。

他强调“中国要有统一的轨距,标准轨距”,认为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经验教训,不要走窄轨的弯路。在他的坚持下,终于在1911年7月形成标准轨距的明文章程。此后,我国各时期均以1435mm为标准轨距。

翻开现今的小学语文书,仍保留着一篇课文《詹天佑》。每当提起这个熟悉的名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著名的京张铁路,充满传奇色彩的青龙桥车站和崇山峻岭中迂回爬坡的“之”字线……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管是人为障碍,还是自然困难,都在詹天佑为首的中国早期工程技术人员面前低下了头。经过4年奋战,1909年9月,京张铁路全线胜利完工。中国人的铁路梦也以此为起点,走上了腾飞的道路。

当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朝野对詹天佑一致推崇,清政府授予詹天佑工科进士第一名,这也是中国科考制中最后一年的进士。

110年后的今天,京张高铁建设如火如荼。中国铁路人踏着詹公的足迹、循着天佑的精神,正在开创智能高铁的新奇迹。

如今,四通八达的铁路线串联起大江南北,高山大河不再隔阻;高铁驰骋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速度铸就辉煌。

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列强虎视眈眈抢夺路权到世界各地纷纷感受中国铁路脉动,华丽转身不过百年尔。

詹公泉下有知,当欣慰矣。

百年之间,沧海桑田。詹天佑用生命书写的“人”字,永远留在华夏大地上。他是横跨了历史的人,也是创造了历史的人。

我们纪念詹天佑,是为了牢记一段历史,更为了传承一种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