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鉴赏 | 隋 朝 官 印
隋朝 (581 - 618年) 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581年 (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定国号“隋”,南下消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西晋末年以往近300年的分裂局面。605年 (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即位,迁都洛阳。隋炀帝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国力消耗殆尽,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乱,618年 (大业十四年) 灭亡,享国38年,仅开皇 (581-600年) 和大业 (605-618年) 两个年号。
可以确切隶属于隋朝官印者仅五例,两例在日本,两例在天津博物馆,一例未详:
1、广纳戍印,旧释广纳府印。铜质。纵54、横53毫米,通高35毫米。背款“开皇十六年 (594年) 十月一日造”,或释“开皇十六年七月一日造”。简率的楷书背款,常被称为中国印章边款的滥觞。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书道全集》《中国玺印篆刻全集》《隋唐官印研究》著录。日本大西氏旧藏,现藏日本四国民家博物馆。
2、观阳县印,铜质。印面纵53、横52毫米。背款“开皇十六年 (596年) 十月十五日造”。清瞿中溶着《集古官印考》疑背款似后人伪刻,列入唐代。二百兰亭斋旧藏。《隋唐以来官印集存》《隋唐官印研究》著录。现藏天津博物馆。
3、临汾郡赞治印,铜质。印面纵54、横55毫米。背款“大业三年 (607) 十月一日造”,品像至佳,为近年仅见品,是有纪年的隋朝官印的第五钮。无著录信息。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据实物拓印面、背款六纸。藏所未详。
4、桑干镇印,铜质。印面纵53、横54毫米。背款“大业五年 (609) 正月十一日造”,周叔弢旧藏,《周叔弢先生捐献玺印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中国玺印篆刻全集》《隋唐官印研究》著录。现藏天津博物馆。
5、崇信府印,铜质。印面纵49、横49毫米。背款“大业十年 (614) 七月廿日造”,日本太田梦庵旧藏。《尊古斋集印》《枫园集古印谱》《书道全集》《隋唐官印研究》著录。现藏日本岩手县立博物馆。
以上五例之外,无纪年、据制作形制、文字风格或文献资料考为隋朝者九例:
1、右武卫右十八车骑印,铜质。传出陕西咸阳韩家村。通高31毫米,印面纵53、横53毫米。无背款。陈根远查钮制承汉魏鼻式,与唐印有所不同,又据《唐六典》载“武卫”源流和《隋书》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 对兵制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调整的记载,推断此印为 581-601 年间物。《陕西出土的四方唐代官印》《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禾德堂印留》《隋唐官印研究》著录。藏所不详。
2、左司武印,铜质。印面纵52、横53毫米。无背款。此印尚存印匣,用贮印泥,是研究早期钤印器具的标本。可斋据钮式近“观阳县印”,断代下限隋。《隋唐官印研究》著录。西安市文物商店旧藏。
3、安定郡市印 · 长安县印,陶质。两面印。纵横各52毫米,通高17毫米。印文刻制于瓦器。《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隋唐官印研究》著录。文雅堂藏。
4、石锥市印,铜质。纵53毫米米,横52毫米。印文字风格近于“崇信府印”,体势方折。叶其峰定隋。《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中国玺印篆刻全集》《隋唐官印研究》著录。故宫博物院藏。
5、金州治中印,铜质。纵横各51毫米,通高33毫米。传陕西安康市河滩捡拾。可斋鉴为隋初。《隋唐官印研究》著录。渔樵草堂藏。
6、汲郡守印,铜质。纵横各50毫米。《谈隋唐官印之鉴别》《中国历代印风系列 ·隋唐宋印风》《隋唐官印研究》著录。藏所不详。
7、右一羽开府印,铜质。纵横各51毫米,通高32毫米。《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隋唐官印研究》著录。鉴印山房藏。
8、千牛府印,铜质。纵46毫米,横47毫米,通高32毫米。印背凿刻“上”字。1971年西安郊区五星乡出土。王翰章鉴为隋末唐初。此印文字多存方折,印形小于唐官印,或为隋代印制初定物。《陕西出土的四方唐代官印》《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中国玺印篆刻全集》《隋唐官印研究》著录。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藏。
9、囗坡县印,铜质。纵横各55毫米。《隋唐官印研究》著录。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