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类事业单位工人能转为干部身份?参公事业单位工人却不行?

服役满12年的转业士官,有两个安置单位可供选择,一个是进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另一个是进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行政类事业单位,该选哪个好呢?

按照目前的退役士官转业安置政策,士官转业无论是进参公单位,还是进事业单位,其身份都是工人,这点是无法更改的。不同之处在于,进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使用的是事业编制,进参公单位使用的却是工勤编制。

一般来说,参公单位会比事业单位更好。即使参公单位是事业单位性质,其干部使用的也是事业编制,但只要实行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其干部身份已是公务员无疑,享受党政机关公务员同等标准的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工资待遇,确实比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干部更有利。

但对于退役士官来说,却不见得全是好事。首先,转业士官进去后身份是固定的,不管是进参公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都是工人身份,不可能直接安置为公务员。

其次,从工资待遇来看,参公单位工勤编制人员会有一定优势,比事业单位人员每月多了500元车补,工资构成上也会有所区别。但就同个地区而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也是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保障,其工人的工资待遇不会比参公单位工勤人员低太多,两者的差距其实很小。

再次,就发展空间来说,进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反而更有前途。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无论是干部还是工人,使用的都是事业编制,这方面并无差别。只是设置的岗位不同,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岗,实行“全员聘用制”管理。

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岗、专业技术岗人员为干部身份,而工勤岗人员为工人身份,两者界限分明。但现在,已在逐渐消除这个界限,优秀的工勤岗人员既可以参加管理岗竞聘,走上领导岗位,享受干部待遇,也可以评职称,走专业技术等级晋升之路,发展空间并不小,关键看个人的自身条件和努力程度,晋升通道却是畅通的。我有个战友,三期士官转业到县里的事业单位工作,后借调到机关帮忙两年,由于在部队时就取得了大专文凭,自身素质不错、工作表现突出,后来就通过参加竞聘走上了事业单位领导岗位,顺利实现了身份的转变。

但在参公单位,这种情况基本上不大可能发生。一方面是参公单位的工勤编制会逐步消亡,除了少数地区还使用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的工勤编制接收安置退役士官外,多数地区实行工勤编制只减不增,现有的工勤编人员退休一人就减少一个编制。另一方面参公单位的工勤人员确实没有太多晋升空间,按照规定还可以由低到高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而实际上这条路并不通畅,相关考试几乎已停摆。如果要由工勤编转为公务员,除了参加公务员考试一途外,并无其他路径可走,更没有竞聘管理岗转为干部的“绿色通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退役士官转业安置到参公单位还真没有进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发展前途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