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聪明与愚蠢
【选择】聪明与愚蠢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个名牌医学院的两个大学生,分在同一个班。到了学习临床的时候,有见习课,又被安排在同一个小组。
两人给大家的印象是,同学甲聪明伶俐,同学乙老实愚笨。
比如上自习课复习功课,由于医学知识浩如烟海、错综复杂,最好去找一个幽静至少是安静的地方。同学们大都是去没在讲课的大教室,一则安静,二则有学习的气氛。然而,当时由于条件有限,大教室永远是人满为患,需要抢占座位。
占位子所用的道具,一般用书包,或者是几本书籍,人不在的时候,放在那里,别人看见,就知道这里有人了,就会去别的地方寻找。
也有些人不那么讲理,看见位子上没人,就将别人的书包、书籍挪到一旁,或者干脆扔出去,自己坐下来,因此常有纠纷发生。
同学甲绝顶聪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心想不会是所有人都不讲理,谦谦君子还是有的,就采取一个广种薄收的办法,找来许多不值钱的旧报纸,占上20个位子,只要老天没有刮大风,一般总会有三、四个位子会留下来的。
同学乙从来不占位子,如果大教室有空位子没人占,他就坐下来看书。找不到的时候,就回寝室复习。
其实这个时候,寝室里面常常没有人,环境也很不错。只是男生宿舍具有鲜明特色,整个大楼不时会发出乒乒乓乓、稀里哗啦的声音,甚至突然发出一声巨响,令人心惊肉跳。有踢足球爱好的,喜欢用脚开门。有文艺细胞的,人还未到,歌声先至。
同学乙由于选择的是踏实办事的方法,在学习上有周密的计划,尽量做到滴水不漏。
在大教室里,环境安静,空间广阔,可以尽量展开思路,就将一门学科全方位研习,把一本书从头至尾浏览。并不时记下专业知识的要点,甚至是重中之重。
在寝室里,较为安静的时候,专门研习某几个章节,补充笔记上的要点和重中之重内容,再进一步精炼。
这样学的知识,基础牢固,条理清晰,再在上面搭建殿堂楼阁,既雄伟,又稳当。
而但凡考试,无非是一大一小。大是看总体思路,是否能够梳理某一领域的脉络。小则是考记不记得住某个具体概念,名词解释,选择题,是非题,属于此类。
比如,同学乙总结的“门静脉系统”:消化管(食管下段至直肠上段)、胆囊、胰腺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门静脉→门静脉左、右支(入肝)→叶间静脉→小叶间静脉→肝血窦→左、中、右肝静脉→下腔静脉。
概括力极强,思路非常清晰!有些人从医一生,可能也达不到这种境界。所以每逢考试,他早已是胸有成竹,必定拔得头筹。
同学甲也坚持自己的选择,经常临时抱佛脚,直接抄录同学乙整理好的笔记,应付考试,成绩也可以达到中偏上。
作为回报,同学甲让同学乙去使用他占到的位子。可是同学乙认为,既然选择学医,就应该坚持医者仁心,不做不合理之事。
今天,几十年过去了,同学乙虽然早已成为资深专家,却仍然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着,为人类的健康事业默默地奉献。
而同学甲呢,则早就当上了同学乙的领导,仍然聪明伶俐,左右逢源,夸夸其谈,同学乙的大部分成就,都被他说成是他领导有方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