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义释严颜,严颜为何离奇失踪?来看正史怎么说

说起严颜,相信很多人没什么印象,多是根据《三国演义》或者一些三国题材的游戏而知道这个人的。《三国演义》中张飞入川之后,经过激战终于擒获了巴郡太守严颜,而严颜面对张飞全无惧色,威武不能屈。张飞见严颜立刻改变态度,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最终义释严颜。

严颜

严颜投降以后,利用他的威望号召他镇守各地的手下也投降,让张飞得以飞速进军,并且深得刘备的欣赏。后来严颜老当益壮,在汉中大战中协助另一位老将黄忠,败张郃,斩夏侯渊,大破曹操军,立下赫赫战功。可是,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很多内容都是杜撰的,而历史上严颜到底有没有投降,是很有争议的一件事情。

正史《三国志》中,对严颜的记载很少,只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的张飞部分提到过一小段,全文如下: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而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当年严颜被张飞生擒后言辞还是很激烈的,张飞可能一开始觉得这个败军之将胆敢如此嚣张,准备将其处决,但没想到严颜的一句“宁做断头将军,不愿做降将军”,让张飞觉得此人确有骨气,敬重严颜的忠义,就将他释放,视同宾客善待。而在这之后,严颜这个人就彻底消失了。

在《三国志》中,汉中大战只有黄忠,并没有出现严颜的身影,《三国志》甚至没有为严颜立传,如果严颜真如《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一样,在如此重要的汉中大战中立下大功,那他绝对是蜀汉数得着的大将,不可能不入传,而且从《三国演义》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是武艺、智谋仅次于五虎上将等超一流武将之后的一流将领,这种人不在《蜀书》中入传也未免太奇怪了。而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严颜根本没投降刘备,而是从此离开了历史的舞台。

后来,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又为这一段进行了加工,说张飞和严颜交战时严颜在乱军中不慎坠马惨被活捉,张飞要杀他,但严颜说我为主效力,我的生命就和毫毛一样微不足道,你要杀就杀。张飞听后对这个老头十分敬佩,就把他放了。注意,是放了,而严颜并没有劝降。等到罗贯中写小说时,严颜就作为老将投降了蜀军,后来严颜跟着张飞的大军一路向西与刘备会合,为大哥又献上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也成为了一段美谈。因为《三国演义》中刘备集团乃是正统,所以要强调刘备顺天应人,众英雄纷纷归附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在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

还有一个严颜没有投降的佐证。南宋末年,文天祥为元兵所擒,坚决不投降,在狱中写下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诗中列举了众多浩然正气的古代先贤,其中有一句就是“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而其中“严将军头”的典故就是严颜宁断头不投降。如果严颜真的投降了,文天祥再举这个例子岂不是打脸?所以,至少在南宋末年,人们还是普遍认为严颜没有投降。

而且,至今巴蜀地区都有三座严颜墓,真伪难辨,为的就是纪念严颜不投降的忠义,甚至还有传说刘璋投降后,严颜到刘璋之父刘焉墓前痛哭,随后自刎而死,真的践行诺言,做了“断头将军”。这些传说是否属实还不得而知,但这也说明了人们十分敬重严颜这位忠义之士,将他树为忠义的典型。如果严颜真的投降了,这历代的忠义英名岂不是毁于一旦了?

在宋代的《资治通鉴》中,对张飞义释严颜这一段也完全采用了《三国志》里的说法。而陈寿、司马光、文天祥三人都比《三国演义》成书的明代早很多,并且他们读的都是严肃的历史,因此所写的东西更可信。因此,联系《三国志》、《资治通鉴》和文天祥的《正气歌》,说明严颜没有投降的说法就是成立的。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这样认为:张飞当时确实没有杀严颜,但严颜也没有投降,当成都被破之后,严颜以身殉国,完成了他“断头将军”的誓言。这样,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否则也是解释不通的。但是,这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猜测而已,至于严颜到底有没有投降?之后究竟去哪了?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实际上,对于小说《三国演义》而言,同类角色在同时期有一个就够了。那么“老当益壮”这个形容词是属于黄忠的,而黄忠在史料中的地位和功劳远高于严颜,所以严颜自然而然只能沦为二流角色了,打打酱油,突出一下张飞的真性情,也就等于任务完成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