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苏峻之乱(2)生殖能力对于改朝换代的重大意义
渤海小吏
司马绍刚刚继位的时候,就已经盘算好要靠郗鉴为外援了,因此拜其为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时明帝初即位,王敦专制,内外危逼,谋杖鉴为外援,由是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
王敦对这个任命非常敏感,他是无法允许自己后方如此近的地方有这么一位摸不准的人物的,于是马上又表鉴郗鉴为尚书令,让他离开合肥的部众。(敦忌之,表为尚书令,征还)
郗鉴自合肥回建康时,要经过姑孰去王敦处拜码头,在会谈中,王敦对司马遹政治案上表现截然相反的两位同志进行了评价:乐广本事不大,名气不小,比满奋差远了。
这段背景是这样的,司马遹被打倒后关押至金墉城,贾南风诏令太子旧臣不得相送,但别看太子在东宫天天做买卖,人家相当得人心,同志们全都违规相送。
时任司隶校尉的满奋对这帮太子党按规定签发了批捕令,但被负责这事的乐广全部释放了。(司隶校尉满奋敕河南中部收缚拜者送狱,广即便解遣)
郗鉴到底是在北国混过的猛男,对王敦直接开怼:别扯那没用的,当年司马遹被打倒时乐广为人忠义,满奋失节有亏,一点就比死他了。
王敦反驳:当年愍怀太子已经明显不行了,抱着沉的船死那就是傻子!人不能认死理啊!
郗鉴说:“大丈夫洁身北面侍君,谨守三纲大义,怎可偷生变节!又有何面目居于天地之间!如果坚守的天道已终,那我辈也当继之死节罢了!
王敦本来是想探探郗鉴是不是个识时务的,毕竟是北方军阀跟司马睿朝廷也没啥深度交集,是可以争取的嘛。
结果一下子彻底明白立场了,人家几句话就把自己差点噎死了,王敦听后扣住了郗鉴不再相见。
王敦左右都劝他杀掉郗鉴免除后患,郗鉴则镇定自若根本没表情,王敦犹豫再三最终没动手,对心腹钱凤说:“郗鉴是儒雅之士,名望地位很高,不能乱下杀手,最终放行南京。
这基本上是屁话,这些年王敦干掉的名望之人着实不少,有明杀有暗杀,这大哥干脆着呢。
王敦上一次犹豫再三没下手的是谁呢?
陶侃。
因为啥呢?
人家亲家周访的胳膊相当粗。
这回也一样,最后没杀郗鉴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合肥的势力和他抗胡的特殊人脉。
人家郗鉴的队伍在北国能杵十年越混越壮跟谁打都不怂,带来的都是百难余生的山东猛男,眼下就在合肥盯着你,你砍人家老大试试?
本来王敦也没打算跟郗鉴翻脸,这次会面只是希望能争取到这股力量,但没想到郗鉴见面就刚他,弄的很下不来台,只能先扣下再说。
扣完了又不敢杀,还让郗鉴表态成了铁杆保皇派,总之相当恶心。
郗鉴回朝后开始与明帝商议平灭王敦之事。(乃放还台。鉴遂与帝谋灭敦)
郗鉴的当众表态使得司马绍相当意外的得到了这股势力的力挺,而且他也发现,事情开始在出现转机。
因为王敦内部也并没有那么强大,他并非铁板一块。
两晋的“兄弟睨于墙”定律在琅琊王氏达到巅峰后也开始发挥作用。
来看看323年王敦在领扬州牧后的那张图。
这一大堆兄弟中,只有王含是王敦的亲哥哥。
王敦此时最痛苦的就是自己这一支的生殖能力不行。
来看一下王敦的兄弟图谱。(王览生六子,在此只列了参赛的四支)
除了亲哥哥王含是铁杆跟他混的之外,其他的其实都是塑料兄弟情。
先来说狡猾狡猾地王导。
人家是家族的长房长孙嫡系继承人,一手草创了东晋。
在318年长安陷落,司马睿要称帝的时候,其实那时王敦就跟王导商量,说这司马睿一肚子蔫主意,咱要不换个人立,是在王导的坚持下,司马睿的帝位才稳住的。(初,西都覆没,海内思主,群臣及四方并劝进于帝。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等到王敦后来逼宫成功后对王导说:你看看!当初我说换一个你不听,咱族差点都被灭了!(及此役也,敦谓导曰:’不从吾言,几致覆族)
当时王敦就想趁着那个机会把司马睿废了,又是王导再三坚持,最终保住了司马睿的帝位。(导犹执正议,敦无以能夺)
这里面仅仅是王敦说的“敦惮帝贤明”,怕司马睿不听话的事吗?
更深层次的,是皇统政治基因的问题。
司马睿就算再操蛋,那也是我扶起来的!
换了皇帝,就是你王敦扶起来的了!
将来你当了司马炎成正根了,我就他娘的成司马攸了!
我这么功高资历老,谁知道你王敦后面会不会铲除我这根大树呢?
司马攸是咋让他哥哥挤兑死的我又不是不知道!
王导为啥这么牛的给司马绍讲他家的历史臊他的脸啊?
其实除了自家已经牛到了不想装的程度之外,王导也在教育这个大侄子,别跟你导爷吹牛X!你们爷俩咋坐的这位置心里没点数吗!
看完王导,来看王览二儿子王基这一支,也就是王敦他爹。
王敦这辈子太能耐了,技能点都长别处了,十分能耐都使尽,没能给儿孙留的了,自己死活生不出个孩子。
不仅是生不出儿子的事,是连闺女都生不出来,要不还能招俩姑爷呢,这倒好,最嫡系的班底自己根本无法打造。
他过继的是哥哥王含的儿子王应为嗣。
自始至终,也只有他哥哥跟他算是一条心的。
很遗憾,他爹只给他生了一个亲哥哥。
他爹要是像他爷爷王览那样一口气生六个儿子,这苦恼就少多了。
来看他三叔王会这支,他三叔的那俩儿子直接就是俩特务。
王舒貌似是王敦的自己人,从小就和他好,一直在家里学习到四十多岁才出山,刚出山投奔的就是王敦。(舒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就。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
后来王敦移屯姑孰准备改朝换代进逼南京,这时候需要他哥王含帮他总控江北诸军稳住形势,但他哥坐镇的又是无比重要的大本营荆州。
没办法,他就这一个亲哥,对于荆州刺史的这个位置,王敦思前想后给了王舒。
他觉得王舒算是除了他亲哥外最信得过的兄弟了,但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
王敦相当喜欢王舒的儿子王允之,经常带在身边。
有一天家族吃饭,王允之喝多了就提前撤局了,王敦生活工作两不误,散局儿后跟心腹钱凤沟通造反的事,结果被醒酒后的王允之听见了,王允之随后开始吐。(敦与钱凤谋为逆,允之悉闻其言;即于卧处大吐,衣面并污)
咱也不知道是咋吐的,王敦搁那密谋都没听见,反正我吐的时候动静不小,估计这孩子会无声吐。
钱凤走后,王敦突然想起来,屋里还有小子呢!结果进屋发现王允之已经吐沫子了,也就没多想。(凤出,敦果照视,见允之卧于吐中,不复疑之)
王允之不久后请求回朝看老爹,他爹王舒在听说这事后向明帝报告了王敦的反意。(会其父舒拜廷尉,允之求归省父,悉以敦、凤之谋白舒。舒与王导俱启帝,陰为之备)
我们来推理一下王舒投诚的时间。
王舒此时为廷尉。(会其父舒拜廷尉)
王舒拜廷尉的时间,是太宁初年,随后当年王敦就表他去荆州当刺史了。(太宁初,徙廷尉。敦表舒为鹰扬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监荆州沔南诸军事)
太宁元年是323年,明确知道的王舒去荆州当刺史的时间是323年的11月。(冬,十一月,徙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舒为荆州刺史、监荆州沔南诸军事)
这也就意味着,王允之回南京报信,然后王舒向明帝告密,是在司马绍刚刚继位没几个月,琅琊王氏已经达到历史顶点的时候。
早在王敦拿他当心腹兄弟去镇守荆州之前,人家王舒就已经开始两面下注了。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关键人物,王导。
王舒是和王导一块去向司马绍做的政治表态。(舒与王导俱启帝,陰为之备)
此时此刻,王舒这位跟王敦混了多年的嫡系已经和王导结成联盟了。
导爷牛不牛!
王舒此时两面下注不光是留后路的问题了,也是并不希望王敦这一支继续膨胀。
王舒的亲兄弟王邃,也是位余则成式的人物。
王敦造反举兵时,司马睿加王邃任尚书右仆射,拿他当自己人。
等王敦逼宫成功后,王敦又把王邃升为征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也拿他当自己人。
等后面王敦第二次造反的时候,王邃是唯一一个被司马绍征召勤王的在外镇守的王家人,还拿他当自己人。
王会的这俩儿子,更像是弱化版的王导,这辈子狡猾狡猾地。
再来看老四王正的这俩儿子。
王廙是前面在荆州帮助王敦杀陶侃故吏们的那个脏手套,前期表现不错,但322年死了,没看到他的“一生真伪复谁知”。
他那位弟弟王彬,可以说是王敦最脑袋疼的一个兄弟。
因为王彬即便在王敦权势熏天后仍然直接明着怼王敦。
最直接的原因,是王敦杀了王彬的好朋友周顗。
周顗,字伯仁。
这个“伯仁”,熟不熟悉?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那个受害者。
话说王敦前面起兵的时候,王导带着家族去请罪,正在门口演戏呢,看到周顗要入朝,王导说:兄弟,我家这几百口就靠你啦!
结果周顗比较清高,大庭广众和反动派家庭划清界限,搭理都不搭理就进去了。(顗直入不顾)
周顗到了司马睿那,给王导说了一大堆好话,然后还喝了一顿才出来。
周顗喝多了出来后王导家族还在门口,王导又喊他,结果这货估计是喝多了,比较装逼的对身边小弟说:今年一定宰了这帮反贼换个大官做!(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周顗这种处理手法相当不入流。
你不理王导,能理解,这是划清界限,王导这种老牌政治家更能理解。
你去司马睿那给王导求情,就是在给自己留后路,不想得罪王导,这活儿干的也没问题。
你出来接着不理王导,还是没问题。
毕竟都是事上见,将来王导一定会知道你出过力的,政治这东西是无限游戏,只要还在牌桌上就永远不怕曾经的投资白瞎了。
但你喝多了牛逼轰轰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不仅不给人家面子,还当众表态了。
有的人会说,这是在装,这是在表明自己的忠臣立场。
在这里纠正下,装不是这样装的。
你既然又当又立了,你既然已经给王导说话了,就已经做选择了。
你不说话就可以了,市场上也不会因为你的不说话而对你有啥解读。
闭紧嘴是最好的选择。
王导作为老牌政治家很明白,你事先没跟我沟通的情况下张嘴对立表态了,就是开战了。
等这大哥酒醒了以后又多次上表救王导,但王导不知道那些密奏,而且早就恨上了周顗。(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
等王敦打进了南京,最开始是这么咨询王导的,周顗和戴渊是南北之望,咱要不安排他们做三公?(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
王导不说话。(导不答)
瞅瞅人家王导多聪明,不说话就表达了一切,我不同意,你啥证据还都没有。
王敦又问:要是不安排三公,要不给个尚书台的工作?(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
王导还不说话。(又不答)
还是不同意。
王敦最后说:那要不就杀了吧!(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
本来王敦就对这俩没有好印象,因为王导跟他们走得近才问问自己这位兄弟会不会保这俩,结果王导还不说话。(导又无言)
这就是同意了。
结果这哥俩就被王敦砍了。
等后来王导整理自己天天皇宫门口演戏时的档案(多灵啊这人),发现了周顗救自己的上表,人家那是情真意切的在那给自己求情啊。(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
王导哭的啊,对诸子哭出了那句千古名句:“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客观来讲这事其实也不能完全赖王导,周顗自己作的成分更大,但甭管王导有多悲痛吧,他无意间用一句千古名句为一件事做了背书:
政治家可以不用自己出手去借刀杀人的。
王导一句话没说杀了人,最后这罪过全是王敦的,周顗是王彬的挚友,结果王彬因为周顗的被杀跟王敦急眼了,逼得王敦一度要杀了王彬,哥俩吵的相当激烈!(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
然后做好人的是谁呢?
又是咱导爷!
王导搁那劝王彬:兄弟赶紧给你敦哥道歉,哥俩别掐了。(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
王敦要感谢导爷帮他找台阶,王彬要感谢导爷想救他,好人又成他了。
一般来讲,政治斗争更多时候是场零和博弈,有受益的通常就有吃亏的,所以各个阶级与集团之间通常势同水火。
但王导这人却有一种本事,就是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来回游走,借东家的力去打西家,然后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同时还让这两个集团都念着他的好。
知道为啥人家王导能在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光着屁股过江后能够空手套白狼的整合北方门阀、散装江东、流亡军阀的力量搭台组班子把戏唱起来了吧。
早在司马睿刚刚登陆江东的时候,“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童谣就传唱开了。(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之前我们说过,当时王敦根本还啥都不是,这个“王”,其实完完全全说的就是王导。
把“王”排在了“马”的前面,实至名归。
导爷给了台阶,但王彬继续刚,说我特么脚丫子有毛病连天子都他娘的不想拜,咋可能拜这货!
王敦怒道:脚丫子疼?我特么看你是想脖梗子疼!
王彬根本不怂!继续怼!(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即便这样,王彬最后仍然被王敦安排去做了江州刺史,因为没别的人可用。
综上所述,王敦领扬州牧,屯兵姑孰的时候,琅琊王氏貌似已经在王导的布局下隐性的成为了两派。
一个是王敦兄弟俩的称帝派;
一个是王导、王舒、王邃、王彬这哥四个的反敦者联盟。
所以说啊,司马懿不是谁都能学的!
人家自己是毋庸置疑的奠基大功,你王敦和王导这哥俩到底谁的功业更大呢?
你王家自己都不好评比。
人家司马懿有七个亲兄弟,自己还生了九个儿子,这就16个人跟你最近的人,里面还有两个顶级接班人,一个顶级的长寿兄弟。
你王敦就一个哥哥,自己还一男半女都生不出来,遇到你自己的“高平陵之变”和“淮南三叛”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篡天下”这种事,和“打天下”真不一样。
“篡天下”是在存量上动大量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必须有大量的自己人去布控那些关键岗位!
王敦要是仔细复盘了司马家换房本的全过程,再看看自己这一支的人丁数量,就该好好想想自己的退路了。
更加遗憾的是,你的寿快到了。
324年初,59岁的王敦得病了,而且这回病的很重。
在王敦病重时,王敦走了步臭棋,他在吴兴豪族的忽悠下,把潜在隐患的义兴周氏给灭了。
甭管周札这人咋样,人家当年在石头城可是投降你的,你这么做实在不讲究!
将来谁还会投降你呢?
周札在站队成功后一门五侯,王敦手下的参军周筵老娘出殡时送葬者可达到数千,这都让王敦觉得威胁实在太大。(札一门五侯,并居列位,吴士贵盛,莫与为比,王敦深忌之)
结果等王敦病重之时,吴兴的沈家为了成为江东第一土豪,于是由钱凤出面,献计劝王敦灭了周家。(及敦疾,钱凤以周氏宗强,与沈充权势相侔,欲自托于充,谋灭周氏,使充得专威扬土,乃说敦曰:“夫有国者患于强逼,自古衅难恒必由之。今江东之豪莫强周、沈,公万世之后,二族必不静矣。周强而多俊才,宜先为之所,后嗣可安,国家可保耳)
结果王敦使了阴招,突然袭击的杀了在自己这上班的参军周筵,又遣参军贺鸾去支援沈充突袭义兴,尽杀周札诸侄,随后派兵突袭时为会稽内史的周札,最终周氏被王敦的闪电战连根拔起。(时筵为敦谘议参军,即营中杀筵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札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札。札先不知,卒闻兵至,率麾下数百人出距之,兵散见杀)
周家的风评虽然不高,但人家好歹是江东老牌大族,而且你这种偷袭的行径实在不可控,谁知道哪天我们会不会被你实行斩首行动呢?
搞政治不是混黑道,谁最狠,最让人心惊胆战就最厉害。
当你失去底限,也就失去了所有利益集团对你的长远预期与合作打算。
况且现在沈家变得一家独大,让江东的其他大族也开始相当不满。
本来王敦逼宫时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江东大族们现在又因为你王敦的做事不可控以及和吴兴豪族走的太近和的原因站到了你王敦的对立面上。
这个自古以来啊,想让江东地区安定听话,你就必须寄希望于自己一家独大的大力出奇迹。
你没有金刚钻,就别来江东揽这瓷器活儿!
此时病重的王敦不知道,不仅自家现在早已经开始对他相当不满,连江东豪族圈也开始把他放到敌对的群公告上了。
王敦屠灭周氏后病的越来越严重,司马绍意外的得到了解决最大威胁的机会。
明帝开始派侍中陈晷等人一批批的去王敦那探病问候起居,另一方面暗地里亲自微服私访王敦的芜湖军营。(及敦病笃,诏遣侍中陈晷、散骑常侍虞斐问疾。时帝将讨敦,微服至芜湖,察其营垒,又屡遣大臣讯问其起居)
与此同时,郗鉴那边也给司马绍吃了定心丸,别担心!淮北诸军都已被我搞定,手握精兵的苏骏和刘遐都会来!
后面开战之后,郗鉴喊苏峻及刘遐入援京都,当时王敦也派人去争取了,说你啥都不用干就是大功一件!何苦前来送死!(王敦复肆逆,尚书令郗鉴议召峻及刘遐援京都,敦遣峻兄说峻曰:“富贵可坐取,何为自来送死?)
但你王敦的面子明显不如抗胡英雄郗鉴的好使!
苏骏率众南下!(峻不从,遂率众赴京师)
明帝在汇总多方信息后得出了三个判断:
1、以他琅琊王氏为首的北方高门集团此次不再支持王敦;
2、江东豪族集团此次不再支持王敦;
3、江淮流民军能加入己方战事。
虽然因为王敦自己月盈则亏导致了上次看笑话的北方高门和江东豪族两个集团不再和王敦站在一个阵线,但你仍然没办法指望这两个阶级集团为你出多大的力气。
他们不添乱就是帮忙。
而且永远是谁赢他们帮谁!
江淮流民军集团虽然信誓旦旦能来,但真的这么有根吗?而且他们真正的战斗力是否靠谱谁也不知道。
所以,司马绍此时仅仅是比最开始的伸脖等死多了些跟丫拼了的底气。
他最好的选择,仍然是跟王敦保持现状,不撕破脸。
此时此刻,司马绍在等一个人。
这个人带来的情报将最终影响朝堂的预判。
是战是和,都要等他到来后才能最终下决定!
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