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乙卷中的”圩田”,其实15年就考过了,一篇文章带你搞懂圩田的前世今生
本文由羊羊的地理教室首发,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西阁 | 审稿 山竹
欢迎在留言区总结要点,就当复习啦
高考前,我们在选择题的专项课程中,为学员准备了有圩(wéi)垸(yuàn)的介绍。相信看过这份文档的同学,对全国乙卷37题考查圩田的材料就不陌生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全国乙卷37题圩田这道题的背景知识。
什么是圩(垸)田?
为何要修圩(垸)田?
为何有的地方要拆圩垸?
高考题中的圩(垸)田
01
什么是圩(垸)田
圩(wéi):指的是中国江淮(长江下游)低洼地区周围的防水堤。
垸(yuàn):指的是中国湖南、湖北两省(长江中游)在湖泊地带挡水的堤圩,亦指堤所围住的地区。
圩垸:指的是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
简单来说,就是地势低洼的水域附近,用低堤(圩/垸)将某块区域与外水隔开,通过排灌渠及水闸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被围起来的区域就可开发为农田。
这种农田水利形式在江浙太湖流域和安徽、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称作圩田或围田,明清以来则统称圩田,在湖南、湖北称作垸田。
02
为何要修圩(垸)田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地跨鄂、湘、赣、皖、苏、浙、沪等六省一市,人口多,耕地面积较少,同时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系纵横,湖泊众多,人们就要与水争地进行围湖造田,发展圩垸增加耕地面积,以保证粮食生产。
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季风气候,长江定期泛滥,为了稳定开展农业生产,用堤坝阻止江水漫流逐渐成为人们的选择,由此大量的圩(垸)田就形成了。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洞庭湖的围湖造田
03
为何有的地方却要拆圩垸
现有的圩(垸)田中,有的要保护,有的却要拆,这是为什么呢?
发展合理的圩(垸)田逐渐成为当地特色的乡村农业景观,甚至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圩(垸)田需要我们人类加以保护。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但在一些圩(垸)田过度开发地区,大面积湖泊被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变小,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同时河流经过该地被圩田阻挡,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河道逐步堵塞,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所以需要拆除圩垸。
1998年特大洪水给长江流域尤其是湖南省带来严重的损失,之后国家就出台政策,对洞庭湖等地区进行平垸行洪、退耕还湖,将原有的圩(垸)田,变成泄洪区,恢复它原有的调节洪水的功能,从而实现了千百年来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历史性转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羊羊的地理教室)
04
圩(垸)田的衍生物
自古代圩(垸)田出现以来,有很多在圩(垸)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农业。
① 垛田农业
江苏兴化的垛田农业
② 桑基鱼塘
浙江湖州孚镇村的桑基鱼塘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③ 台田农业
山东省东营市汀罗镇台田农业
这些特殊农业你一定不会陌生吧,其实都是由圩(垸)田衍生而来。
了解圩(垸)田的基本情况后,我们来一起看看2021年全国乙卷第37题。
05
高考题试题分析
① 真题再现
(2021年全国乙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图5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6分)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6分)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6分)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6分)
该题目的文字材料连标点都算上仅有67个字,图例和注记信息又十分的简单,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咱们同学深入挖掘材料中的每一句话,联想与图示地区相关的地理知识,才可能获得较高分数。
② 试题背景
出题者以巢湖西岸圩田区从种植庄稼转变为发展水产业的情境为案例,设计了4个逻辑严密的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湖泊、河流、圩田的时空变化,通过圩田前后功能的变化,体现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
③ 试题分析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6分)
难度系数:★☆
拆解设问“围垦”并结合图中的信息可知,此问在考查巢湖圩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农业自然区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水、地、气、肥逐一分析即可。根据巢湖这个信息推出气候(热量和降水);圩田概念可知巢湖形成圩田的地势平坦,面积大;巢湖圩田地区有河流注入,灌溉水源充足,加之低洼地形,泥沙沉积,土壤肥沃。
【答案】(非官方)
地处亚热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开阔,可耕作面积大;
以湖泊沉积、河流沉积为主,土质疏松,土壤肥沃;
近河流,地势较低,灌溉水源充足。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6分)
难度系数:★★★
由材料可知,三河镇在清朝嘉庆年间濒临巢湖(图红粗线),目前三河镇与巢湖之间形成了一段河道,从图中箭头看出,巢湖萎缩,巢湖岸线后退。拆解设问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如上图虚线)。首先,湖泊萎缩的原因为自然原因泥沙淤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上游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导致入湖泥沙增多,湖泊淤积,湖床抬高,湖泊萎缩。
其次,当巢湖岸线后退后,上游河水下泄,侵蚀冲刷出新的入巢湖河道,河流变长,形成三河镇以下河段。【答案】(非官方)
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向巢湖输入的泥沙增加;
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导致巢湖水域面积缩小;
巢湖岸线后退后,河流在三河镇以下河段平坦、松散的沉积物上,侧蚀冲刷出新的河道,河流延长。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6分)
难度系数:★☆
该设问相对比较简单,发生水灾的原因,材料中有一信息需要抓出来,巢湖倒灌圩田,再结合巢湖地区和圩田的特点作答即可。【答案】(非官方)
圩田海拔低于巢湖湖面,易遭受湖水倒灌;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大,尤其是梅雨期降水时间长;
地势平坦,水流慢,排水不畅;
农田水利设施落后;
围湖造田、上游水土流失,巢湖淤积,水位抬高。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6分)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方面 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难度系数:★★☆
开放式设问有利于学生得分,可根据自己擅长的题目进行作答【答案】(非官方)方面①: 庄稼种植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会随农田退水排入巢湖,造成水污染;
湿地水流缓慢,促进泥沙沉降;湿地植物吸附氮、磷等营养元素,减轻巢湖富营养化;提高水体连通性,加强水体自净。方面②: 圩田地势低于巢湖水面,洪水风险大,湿地发展水产业耐水淹;湿地延缓水流,调蓄洪峰;湿地过渡带阻碍了巢湖水的倒灌。
从古代圩垸的建立到现代圩垸的有留有拆,体现了人类从改造自然,到人地协调的发展历程。该高考题4小问的设置也是体现这一思路,只有因地制宜、适度合理的开发,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实现代社会中,圩垸被拆,除了我们上文中提到的恢复湿地功能的生态目的之外,还有其他的经济原因。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区可能变为建设用地,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圩垸被拆。下面这道高考题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命制的。
(2015年全国Ⅱ卷1-3题)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答案】(上下滑动可查看答案及解析)1.D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表明下垫面发生变化,建设用地比热容变小,升温快,降温亦快,温差变大。故选D。
2.D
花基、菜基等农产品附加值更高,能够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故选D。
3.A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导致大部分湿地变为建设用地。故选:A。
参考文献:
吕娜等.国内外圩田研究进展[J].人民长江.2019.10.7-10.
闵庆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