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339)《子路篇》第22章,“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原文朗读】
南人:南方人。古代指中原以外的四方少数民族,南蛮、北狄、西羌、东夷。
恒:恒心,做事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巫医:为人通神祈福为“巫”,给人治病叫“医”。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两句出自《周易·恒卦》。意思是,没有恒心坚守德行,二三其德就会招致羞辱。
占:占卜,占问。分为两种方式,用蓍草为占,用龟甲为卜。
不占而已矣:不为之占卜问吉凶,意思是说,连鬼神都不会保佑他。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俗语:'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大意是,人如果没有恒德,连巫医都救不了他,巫不愿为之通神,医不愿为之治病。这话说得真好呀!”
《周易》的恒卦中有一段话:“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大意是,人如果不能恒守其德,免不了要遭受羞辱。”孔子在解释这段话时补充说:“没有恒心的人,没有人为他占卜吉凶,因为连天地鬼神都无法预测他们的吉凶,也就不会保佑他们了。”
本章探讨的是恒心和恒德的话题,不管是为官从政,还是个人的修身养德,都要有恒常之德,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论语的编撰者记载了孔子的两段话,并把它们放在一章中进行比较。一段是评论南方人的一句俗语,另一段是解读《周易》第32卦恒卦中的一段爻辞,都是从反面论证人有恒德的重要性。
几千年来,所有中国人都推崇有恒心能坚守恒德的人,论述恒德的文章和格言数不胜数,所以对本章哲理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
但要完全读懂本章,我们还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人而无恒,不可作巫医”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其二,“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出自哪里,有什么寓意?其三,“不占而已矣”的寓意是什么。其四,为什么论语编撰者把这两段话放在了同一章中。
千百年来,有很多学者把“巫和医”当成是低贱的职业,把这段话翻译如下,人如果没有恒心恒德,连巫和医这样低贱的工作都不能胜任。这种解读有什么别扭的地方?既然巫和医是最低贱的工作,何须人有恒心恒德?这显然是矛盾的。
由此可见,既然需要具备恒心恒德,那恰恰说明巫和医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做的。其实,在远古时代,巫和医是非常神圣的职业,巫能通鬼神,医能给人治病,他们在部落中的地位都非常高。
好了,我们确定了巫医是一个要求非常高的职业,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翻译这段话。人如果没有恒心恒德,是做不了巫和医的。这种翻译是不是也别扭呀?这有点像今天的人说,人没有恒心恒德,是做不了院士的,哪有这样打比方的呀?
既然以上两种翻译都不贴切,我们只能换一种思路了,需要从“巫”和“医”的造字本义入手。“巫”能通鬼神,向天地鬼神祈求保佑。“医”能给人治病。这样我们大概就知道了,“不可以作巫医”并不是说做不了巫医,而是说“不可作巫和医这样的法事”,换句话,就是说没有恒心恒德的人,巫不会为你祈祷求福,医也不会给你治病。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看到了这种矛盾的解读,所以他在《论语新解》这本书中,做了模糊折中的翻译。译文如下:“人若无恒,不可当巫医”。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出自古老的《周易》,周易的第32卦叫“恒卦”,专门阐述“恒”的问题,从天地永恒引申到人的恒心恒德。其中九三爻辞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大意是,人如果不能恒守其德,免不了要遭受羞辱。
“不占而已矣”排在“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的后面,并且前面加了个“子曰”,表明是孔子说的原话,是孔子对《周易恒卦》上面那段爻辞的补充解释。
孔子一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整理了前人的文化典籍,编撰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其中的“易”就是指《易经》和《易传》,孔子逐字逐句地详细注解了《周易》的原文,写成了十篇文章,合起来称之为《易传.十翼》,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周易》的最完整最权威的参考书。
可是在整个《易传》中,我们没有找到“不占而已矣”这句话,这句话可能是孔子在研究周易撰写《易传》的过程中说的话,正好被弟子们记了下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占而已矣”这句话,我们参考一下在《易传》中孔子是如何注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段爻辞的。恒卦的九三爻辞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64卦的所有爻辞都是周公写的,孔子在九三爻的《小象传》中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孔子说,周公所说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什么意思呀?就是说,如果你三心二意没有恒德,世上就没有你的容身之地了。
参考孔子在《周易》中的话,我们再参考刚刚学过的“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就会很容易理解“不占而已矣”这句话的寓意了。占就是指占卜,用蓍草做道具叫做“占”,用龟甲和牛骨做道具叫做“卜”,占卜和南人所说的“巫医”的功用是一样的,都是祈求神灵保佑,得以趋吉避凶逢凶化吉。孔子说,没有恒德的人,也没有人为你占卜的,因为连天地鬼神都无法预测你的吉凶,也就不愿保佑他了。
本章承接着前几章,我们梳理一下这几章的衔接关系。在第18章中,孔子和叶公探讨了楚地和中原民众对“直”这种品德的不同理解,告诉叶公为政之道要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在第19章中,孔子对樊迟说,不管是在中原,还是到了夷狄之地,虽然要入乡随俗,但是“恭、敬、忠”这几个原则不能丢弃。在第20章中,孔子告诉子贡,虽然要坚守“恭敬忠”这几个原则,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在上一章第21章中,孔子说,既然做不到中庸之道,但退而求其次,适当可以“狂狷”。
到了本章,孔子又阐述了“恒德”对人的重要性,同时将华夏文明与四周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不管是蛮夷的南人,还是中原文化的《周易》,都强调人要有恒德,这一点全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
本章的道理非常简单易懂,就是告诉我们,不管是为政,还是修身养德,都要有恒心,还要恒其德,要做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