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涉海关的事儿还真不少!”

“我这里涉海关的事儿还真不少!”3月6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珏慧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

2020年上海已经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联通度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去年全国两会上,徐珏慧代表提出了尽早实施允许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深水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的建议。今年,她在“十四五”规划审议发言和两份建议中,围绕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链接作用、支持上海打造世界一流航运枢纽、完善绿色航运相关配套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须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在更深入参与国际循环的同时,带动国内循环的有序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战略链接作用。”徐珏慧代表说。

推进政策协同突破具体业务

“上海要加快同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进一步发展国际中转、重点关注沿海捎带业务和集装箱中转集拼业务,鼓励沿江、沿海及国际货物在特殊综保区与本地货物进行中转和集拼,进一步优化国际航线网络布局。”徐珏慧代表说。

然而,上述两项业务现在都面临瓶颈。沿海捎带业务由于监管方式、启运港退税制度等相关政策之间未形成有效协同,且沿海捎带政策本身开放力度也不足,实施效果始终不明显。国内现有集拼业务管理办法则严格将本地货物与中转货物区分,操作流程复杂且成本较高,不适应当前市场需求。

徐珏慧代表建议,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政策的协同,实现具体业务的突破。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委结合有关外贸和投资协定,明确沿海捎带业务的对等原则及操作细则,提高沿海捎带政策的开放力度,优化海关监管模式,探索以洋山港区作为“国际中转港”的操作模式,提高沿海捎带政策的实施效果。

同时,优化中转集拼货物监管模式及申报流程,实现出口拼箱、国际中转拼箱等多业态同场作业,打造适合上海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的专属集拼库区。

完善绿色航运相关配套

当前,全球港航界都高度重视环保问题,航运船舶使用清洁能源作为燃料的趋势愈加明显。国内主要沿海港口也在积极调整国内货物运输结构,逐步提高内河水路运输比例,以减少集卡公路运输带来的排放问题。然而,绿色航运发展面临瓶颈问题。

徐珏慧代表对此举例说明。以全球航运中比重不断增加的LNG动力船舶为例,目前全球有175艘LNG动力远洋运输船舶在运行,203艘在建造,还有141艘LNG动力预留船在运行或在建造订单中。船舶使用LNG,与石油基船用燃料相比,在整个产业链周期中可立即实现高达21%的碳减排。全世界已有124个港口拥有LNG加注设施,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及操作规程,我国沿海至今没有一个港口可以提供船舶LNG燃料加注服务。

再比如,近年来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但外贸集装箱主要还是通过公路运输、内陆输运。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为例,公路集疏运占比分别高达51%和72%,排放问题较突出。究其原因,长三角各省市间内河航道规划和建设步伐不协同,航道深度、宽度和桥梁净空标准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内河航运的效率和效益,成为进一步提高水水中转比例的瓶颈问题。

“如果洋山港区每百万标箱由陆路运输改为内河运输,可减少集卡1800余辆,减排12万吨二氧化碳。”徐珏慧代表认为,需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绿色航运相关制度配套和基础配套。

她建议,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共同协调,研究制定保税LNG加注船舶标准和加注规则,完善配套的监管要求及操作流程。交通运输部继续大力支持优化长三角港口群集疏运体系,释放内河运能优势,加强跨省市界河航道建设标准和步伐的协同,加快对限制大载量船舶的碍航桥梁改造,加快打通更具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的长三角河海直达出海通道。

加快高端航运服务发展

上海现阶段已聚集了大量航运经济总部企业,但主要是航运和物流的基础性产业链企业,较少有航运金融、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保险,海事仲裁,船级社等高端航运服务企业,主要原因还是受金融等制度制约较多。

对此,徐珏慧代表建议,进一步发挥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和打造全球性高端航运服务企业,放大航运经济的总部效应,尽快缩小与伦敦、新加坡等城市在高端航运服务方面的差距。

“总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发挥双循环新格局下的战略链接作用,重点要关注国际中转能力提升、内河集疏运体系建设、绿色航运基础设施配套、高端航运服务业引入等难点问题,实现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徐珏慧代表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