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没有家
马上就快春节了。
作为传统中国人,春节是一定要舟车劳顿、乌烟瘴气、鸡飞狗跳、面和心不和着过的。
期间穿插去你家还是去我家的几番争吵,给娘家多少钱,婆家多少钱的几番思量评估。
没结婚的朋友,难免要被说:多大啦!别挑啦!再过两年赔钱大甩卖都没人要啦,还不抓点紧!别人找了金龟婿,给娘家盖起来三层楼!你咋这么没出息?
还读书的朋友又痛快吗?想多了。成绩怎么样,排名多少啦,学那么多人都傻了,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家乡的流氓赚得多,读书浪费钱干啥呢!
我去年写了篇文章,回顾一下:为什么过年会让人痛苦?
我看各地过春节讲究多得不行,比较普遍的是出嫁的女儿年三十、初一不能在娘家过夜,连娘家的灯都不能看见,否则就是不吉利。
我大概搜了一下,说是出嫁的姑娘不能看见娘家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火意味着火红的日子、灯意味着人丁,若是看见了,娘家来年就不发财、人丁也不兴旺。
还有迷信观念说,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说腊月28,有说29或30)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
而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
还有说夫妇回娘家不能同床共枕,会克娘家。
理由是:娘家、婆家不归一个血统,如果在娘家受孕,岂不将娘家的“人势”、“财势”带到婆家去了吗?娘家一定会因此而衰落的。
还不只是春节呢!
我还搜到有人说,浙江等地,旧时忌新妇在冬至节回门,否则将克死夫家家长,如俗谚云:“娘屋住个冬,夫家去个公。”
江苏也有此俗。不过理由不同:如冬至在娘家过,则娘家家道将因之而衰落。
哇!真的是厉害了!为了切断妇女的生路,围追堵截把她赶进婚姻里,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我微博上有人说,看到一个农村妇女回家,娘家死活不让她进门,她在外面玉米地过了一夜。真是让人悲从中来啊!
“传统”这种东西吧,如果你是男人,大可以推崇赞美,但如果你是女人,那就应该掂量掂量了。
如果你上过高中的话,就应该知道,这么多年的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女人早已是二等公民了,说传统是吃女人的也不夸张,可别着了道了。
几千年来,妇女没有自己的名字、不能受教育、不能参与社会生活、严格意义上也没有财产,只有做上门媳妇一条道路,要么就是做娼妓。
《礼记·内则》中称“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翻译: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
已婚女嫁妆所有权这点上,学术上有争议,但是比较通行的理解是:
嫁妆是已婚女的财产,但是属于不完全所有权,她可以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但均受到来自夫家、家长权的限制,可以自己使用,但不能流出夫家。
咱们就说千古才女李清照吧,这算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有名有姓的女人了。
她出身显赫,父亲是苏轼的门生,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饱读诗书。
她16岁成名,苏轼都赞赏有加,18岁嫁于赵明诚,也算是过了几年夫妻恩爱、琴瑟和鸣的好日子。
但后来俩人长期分居,聚少离多,又因金兵入侵开始逃亡。没过几年,赵明诚干脆死掉了,李清照带着财产、古籍无依无靠地漂着。
据称在她48岁的时候,又嫁了张汝舟。张像现代的凤凰男一样,开始也是极尽跪舔之能事,扮演暖男,其实瞄准的是李清照的财产。
李拒绝,遭到了张的家暴,她一气之下把他科举作弊的事报给了官府,以求离婚。由于北宋律法,妻子告发丈夫要坐牢,她还因此遭受了牢狱之灾。
后来她自己过了二十来年,基本上也算是穷困潦倒吧,晚年的词都很悲凉,73岁死了。
后世的学者对她改嫁一事颇为不满,极尽诽谤,说她晚节不保、人品不洁。
出身名门的第一才女尚且如此,其他女性过着什么日子,应该不难想象吧。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古代有区别吗?
你以为你用上了智能机、学了外语、看了世界,多日了几个人,就到达现代社会了吗?
Too naïve。
我帮你们回忆一下:
人不吃人,才60年
改革开放,才40年
人能吃饱,才30年
中国建国,才70年
妇女能普遍接受教育、参与社会生活、享有财产的时间不会比建国的时间长
总体上而已,我们今天具有的一切妇女权益,还不足百年,和古代没两样呢!
“女人就是悲哀,娘家拿你当外人,婆家拿你当外人”,这句话你们听说过没有?
你们想过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吗?
为什么我国男人比女人多了3000多万?
为什么重男轻女思想遍地可见?
为什么还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说法?
为什么男女婚恋矛盾这么尖锐?
根源就是女儿不是传后人,千百年来都如此。
生了女儿,好吃好喝,让你上个大学,娘家养到你嫁人,给你万把块嫁妆,这已经算是十分厚道的人家了。
不厚道的,女儿十几岁先去打工,补贴家用,过些年收了彩礼卖掉,彩礼给兄弟盖房子娶媳妇,等到老了,女儿是养老的小棉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