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杨绛、钱锺书在罗山、息县“五七干校”生活往事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导 语

5月25日凌晨,钱锺书夫人、105岁的杨绛在北京辞世,这两天,从国家媒体到朋友圈,都是对这位百岁老人怀念哀悼的信息。很多信阳人,可能并不知道,40多年前,杨绛、钱锺书夫妇曾在信阳的罗山、息县生活过。

夫妻下放

1968年10月,按照毛主席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

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战线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信阳地区,则是这些中央机关创办“五七干校”的重要流入地。据调查,1969年共“有11000名干部到分布在信阳的干校“劳动锻炼’”,中央直属机关在信阳的“五七干校”主要集中分布在罗山、息县、潢川三个县。

在这次干部下放运动中,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先生所在的社科院(学部)也在其中。1969年,夫妇二人先是到罗山,后随干校迁到息县东岳,一共在信阳五七干校生活了两年多时间。钱钟书的《管锥编》、杨绛的《干校六记》都是在这一时期五七干校孕育而成的。

罗山生活

1969年,钱锺书已60岁, 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员”被发往河南省罗山县“五七干校”,一度担任信件收发工作。第二年6月,女婿王得一被逼自杀。7月,杨绛也来到干校。因此钱锺书在罗山生活时间较长。

下放时候,送别钱钟书,有杨绛和女儿、女婿;杨绛下放时,就只有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已在一个月前含恨自杀。火车开行后,车窗外已不见女儿的背影。杨绛这样写:“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

(位于庙仙邢桥的五七干校旧址)

社科院(学部)五七干校设在在距罗山县城5里处,大约属于楠杆的区域。据同时下放的文学家何西来的回忆:“那地方原来是劳改农场。我们就住在劳改犯住过的房子里,打地铺。11月中旬,天已经很冷,又补种了一些麦子。”“钱锺书负责烧开水”。

(位于庙仙邢桥的五七干校旧址)

由于该区域,田地少,只呆了几个月时间,从罗山搬到息县东岳公社。在那里划了1万多亩地。

杨绛《干校六记》之一记录如下:“罗山无地可耕,干校无事可干。过了一个多月,干校人员连同家眷又带着大堆箱笼物件,搬到息县东岳。”

辗转息县

息县东岳五七干校位于东岳镇小于寨村南部,由于当时的学部(社科院前身)所有所人员都集中在这里。所以,这种当时可以说集中了中国最顶端的社科名人。

(东岳五七干校旧址)

钱钟书、杨绛夫妇、沈从文、俞平伯、何其芳、吴世昌、余冠英、何西来、吕叔湘、丁声树、胡绳、任继愈、金岳霖、孙冶方、顾准、吴敬琏等都曾在息县东岳“五七”干校工作学习劳动过。

在东岳五七干校的生活,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中有生动的记载。到了东岳,除了划分的田地,什么都没有,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大师,需要自己动手建校,盖房,种地,烧砖,打坯,劳动强度非常大。

(东岳五七干校旧址)

在这里,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负责种菜。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钱钟书负责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

(东岳五七干校旧址)

“钱钟书的专职是通信员,每天下午要经过菜园到村上的邮电所。“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他们在风和日丽时,就同在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站着说几句话就走。

钱钟书平日三言两语,断续写就的信,就在这时亲自交给杨绛。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传统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相会后花园,在这里有了新的演绎。

两年以后,二人得幸获准一起返回北京。几年以后,1981年,杨绛记录在信阳干校生活的《干校六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事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他们在信阳五七干校的劳动生活的点点滴滴。

(图片来源互联网,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点击标题)

原创丨罗山这所最古老的中学,今年已80岁了!

豫南乡村,人间四月闲人少,五月人倍忙!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发帖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