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独特之美
在唐代,唐三彩是一种冥器,作为随葬品使用,用于殉葬。所谓冥器,也就是专门为殉葬而制作的器物,并不是活人的日用品,再加上唐三彩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因此,这种精美的陶器千年来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1957年,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的巩义市发现了烧造唐三彩的窑址,这才真正揭开了唐三彩神秘的面纱。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
自上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以来,便受到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热,不少专家纷纷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众。随着唐三彩仿品的出现,辨别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见诸报端,这些文章繁荣了文化园地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难辨的三彩器。经过作旧之后便在城乡不断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屡屡上当中诏。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们在胎、、色彩、造型乃至内在的精神风格等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 美境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备了常见论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举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可见高仿三彩确实仿到了相当的水平,没有火眼金睛则难辨真假。
随着唐代贵 族厚葬成风,作为随葬品的唐三彩不仅应运而生,而且还出现了名贵的蓝釉器。此外,不少作品属于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题材,如:驮有生丝和货物的骆驼等动物、膘肥体壮的西域良马、凤首壶、兽首杯等,它们充分展现了大唐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
时至今日,未见唐三彩传世品的报道,几乎都是出土物,其釉面一般均见泥土腐蚀的痕迹,不同的只是腐蚀的程度和方式。一般情况下是见土咬的细孔随意自然地出现于釉表,或通体或局部出现,细孔大小、深浅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腐蚀的程度不一,有的要仔细观察才可发现。在放大镜下观察部分土咬细孔,其边缘的釉面有轻微的腐蚀过渡。经药水处理土埋之后釉表会出现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规律,僵硬不自然,腐蚀程度较一致,没有腐蚀的过渡现象。实际上高仿者在釉表的处理上很矛盾,如果用药水处理,釉表的光泽又不自然,很容易被识破;不用药水处理釉面又太光洁新颖,加入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经检测马脚又露。在观察腐蚀细孔时要注意把它与釉面在窑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区别开来,棕眼仅出现在釉表,深度约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蚀细孔则深入釉里,有的腐蚀至胎表。
初唐前期的雕塑作品在风格上还保留有北朝晚期和隋朝的特点,表现在唐三彩上,就是融合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性,还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
唐三彩是瓷器的一种吗?严格讲,唐三彩既不算陶器也不算瓷器。它和陶器的区别是陶器不施釉,唐三彩是要施釉的。与瓷器的区别是,三彩釉里含有大量铅元素,因而釉料流动性强,熔点较低。由于流动性强,所以唐三彩的颜色很有随意感;由于熔点较低,所以唐三彩质地疏松,没有瓷器耐用。因此唐三彩可以看成是一种施了釉的陶器,简称“釉陶”。虽然名称里有个“唐”字,但唐三彩在唐代的流行范围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两个大都市,所以陕西河南两省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三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