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问题面面观(10.1)
十、出问题和出问题不一样
我们得承认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敢说自己100%不会出问题,也没有一家食用菌菌种生产机构绝对不出问题。只能说出问题是基于什么原因,才是决定问题频率和比例的关键,我们需要的是问题的概率极低,覆盖面小,这才是对菌种生产的正确观点。这个是容易理解的事情,万事开头难,一个机构开办,经验不足,有所疏漏,是在所难免的。而食用菌行业本身又特别伤脑筋,任何细节都不可忽略,做到全面或比较全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创办前期的一两年里出一些事故,应该属于可以理解的。初创者的问题,自然需要人去完善解决。一般来说,这里就会有两方面的可能,即那个问题是技术性的还是管理性的。如果是技术性的问题,而且他们的技术人员水平足够,那就很快会得到解决。并且基本上不会再次发生。但如果问题是管理性的,就又有两种可能了。一种可能是管理者解决了问题,但管理者离职,问题就可能重新出现。另一种是老板自己管理,这个除非老板没有接班人,否则问题就不会再发生。当然出现管理问题多了,就是企业本身规范度不够,那么可以说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有些管理问题也是不可克服的,比如体制问题,那是神仙都没有招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公营的科研机构为什么不从事菌种生产,而众所周知的三明菌种,为什么近年越来越低调,也由此可见当年黄年来老先生一班人,面临了多大的体制压力。管理者如果体制习气太重,对菌种企业也是很受伤的事情。硬件是一个必要条件,硬件差虽然不等同于不能做菌种,但事故概率肯定高。中国食用菌行业硬件的规范度不高,而且着重点都是净化和灭菌,但即使如此,两手都硬的菌种企业也不在多数,我自己就劝过好几位老板改善了他们的硬件。硬件的不足,就得靠软件去弥补,这里说的软件主要是管理的执行力,而不是技术的复杂性。但是,但凡是人,都是要出差错的,始终硬件保障的可靠度会超越人本身。往往比较小的家庭家族经营的菌种企业,这方面无需担心,因为那是自己的事情。而投资性的,采用聘用人员的,不依赖硬件,就相当危险。我们丝毫不怀疑老板的动机,但我们不得不怀疑老板的水平。如果菌种企业的老板是内行,那还是比较好说,但大的菌种企业,恐怕很少是内行投资,这就存在一个难以逾越的矛盾:老板对所聘用的技术人员的信任度,以及技术人员的水平本身,很难取得一致。未必水平高的人老板就会信任,也未必水平低老板就一定不信任,老板所信任的东西,无非是一个缘分、一个身份、一个实践分。除了实践分之外,另外那两个其实是比较虚妄的,是非逻辑的。但实践分又是不足够的,因为真的好技术人员还需要足够的理论分,理论分可不像实践分那样容易判断。我曾经在一家菌种企业老板那里做过客,发现这位老板最重视身份和实践分,其实对我没有多大兴趣,后来人家还是请一位身份高的去嘚瑟了一番,不过好像也没有什么效果,有身份和有能力是两码事,愿打愿挨。前面我说过,菌种行业是卖良心的,所以老板和技术人员就是双重的良心考验,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老板也不在少数。而技术人员除开技术本身,其责任良心也是个问题,在老板坚持之下放弃技术原则,以及所谓的“为了公司”、“为了老板”名义之下,忽悠用户,都是缺乏职业道德良心的常见表现。所以,技术和管理的统一是食用菌产业的最基本要素,菌种企业尤其如此。可悲的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投资型企业并不多,反而是某些家族性企业逐步壮大,有可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虽然我不喜欢黄天骥这个人,但如果他有能力接班他老丈人的事业,其实还是可以有所期望的。当然,我的信息并不够完整,类似长久菌业这样的菌种企业肯定还有不少,菌种生产可能还是以此类状况的居多。相对来说,如果菌种企业老板和技术不统一,那还是更让我担忧的类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