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最漂亮的100个字,看着手和心都痒了!
王羲之
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
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
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
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
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局部)
今天我们不谈行笔与章法,
单看结构,
从王羲之代表作品中
截取极其漂亮的100个字,供大家读帖,
并配以相对大众化和通俗的解说,
帮助大家理解王字结体。
《二谢帖》
· 一个“谢”字,单字便可窥见其势
· 再看“面”字,清瘦笔画却勾勒出圆满
· “未”字这样的结体,
于作品整体之行气起到很好滋润之用
· “者”字,将藏逆把控的十分精到
《平安帖》
· “存”字显变势,亦求得平衡得体
· “想”字这般穿插与揖让,十分舒适
《得示帖》
“示”字笔画少,故用笔粗重,起到平衡。
故字亦如是。
看到下面的“不”和“乃”两个字,
这样大胆的用笔,
对于书法行书作品的行气体现非常重要,
特别要注意角度和力度的把控,
力求做到虚实得体,
否则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远宦帖》
· “张”最后一笔略显臃肿,
但却对整体能很好地起到平衡
· “老”足见单字内空间布局之美
《快雪时晴帖》的结字偏行楷
· “次”字是不是很熟悉?
《圣教序》集字大量出现
《频有哀祸帖》
· 最后一笔,大家揣摩下
《丧乱帖》
· 很多人对帖中“毒”字印象深刻,着实“毒辣”
· 驰”字最后一笔,是不是很销魂?
· “盖”和下面的“深”字,均被《圣教序》集字,
体态俊朗飘逸
· “先”字收得妙
· “首”字和上方的“盖”字的引头两笔,
异曲同工,揖让趣味浓。
· 对比上下两个“羲”,差别是不是很明显?
· 试想下,
如果把“离”中间的竖画写粗了会怎么样?
《兰亭序》
《兰亭序》最精到
当属作品之“行气”,
但从微观截取单字看结体,
却有另外一番美感,
主要表现在力度、揖让、顾盼、粗细错落等。
不难发现,
“永”字重笔放在了最后的捺笔,
但是下面的“和”字一个长横快速平衡,
相互映衬。
· 繁体“怀”字笔画很多,处理方法很值得借鉴
细心的朋友会容易发现,
兰亭序笔法极少逆入,但却不显干锐,
得益于结体的平衡,
揖让、顾盼与粗细的把握。
兰亭序的结体,与行气紧密相关。
甚至在一个词语组合,都有很好的呼应关系。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惠风和畅”。
下面的“畅”字,
行笔斜向头尾交叉,
“申”与“易”两部分
正好构成两三角形式的对位,
但按照标准写法,
它本来应该是两个长方形之间的简单组合的。
这样的变化,原因就是与其他三个字呼应。
· “仰”字几乎是兰亭序中笔画最细的字
但如你所见,他一点都不乏力,十分坚挺
说兰亭序笔势多变,典型如上面“带”字,
头部四个竖笔两直两曲,
如果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
则是①直,②次直,④曲,②最曲。
绝不生硬板滞。
《圣教序》
把《圣教序》放到最后,
是因为圣教序本身就是集字之大成。
学圣教序,
下笔要求筋、骨、血、脉、肉,
其点画出入之迹要合乎笔势,
由用笔而生字形,
也就是说,
从用笔的意态取势,
着眼于点画、部首
以及结构部件占领的空间位置,
逐个将字临像、临熟,
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若断还连,如斜反正”,
灵动变化的篇章构成,
也是王羲之书法的重要特征。
《圣教序》集字注意到了这点,
虽然谈不上行云流水,
但是单字俊美,尤为珍贵。
如“水”、“想”、“敏”,
《圣教序》出现了大量折笔。
切忌调整中锋再写折,
那样会浪费时间,也影响效果。
如以下三个字,
笔画替代是行书区别于楷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行书书写比楷书快而简便,
所以必然要
以少代多,以短代长,以直代曲,以简代繁。
掌握这一规律
为我们实现由学习楷书顺利向学习行书转换
带来很大方便。
这100个字,
精选了王羲之作品中
最具典型风格和极富学习价值的单字,
想必大家看到这些漂亮的字,
手和心都痒了吧!
得闲亦可摆上笔墨,挨个试试手,
写熟练了,王字结构大致明白个七八成了。
好看
,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