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没有那么复杂(上)

经常看到有人讨论食用菌的产业升级,有的还只是三言两语,有的则洋洋千言,从现状说到未来,从国内说到国外,不一而足!其实,产业升级并没有那么复杂,它的方向是基本上不会改变的,今天我们就把这些东西侃一侃。

第一个方向:机械化

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影响竞争力,唯一的解决方案是走机械化的道路。机械化的方向极致是自动化和智能化,智能化其实也是自动化,是管理控制反馈的自动化。机械化的投入成本一旦低于手工操作成本,那就根本挡不住。对于食用菌行业来说,甚至不必等到这种成本差异出现,因为食用菌生产操作的手工化劳动存在严重的均一性问题,这对产品的最终品质构成具有很大影响,对许多准工厂化的周期也会有拖累。

机械化的方向也有两个,一个是微小化方向,适合不宜工厂化培植品种的生产应用,或者特质化培植生产以及局部供应型生产应用,还有小众化产品生产应用。机械化生产的另一个方向是大型化,适合低利润大宗工厂化产品生产的应用。

机械化水平体现的一个是替代愈来愈高的劳动力成本,另一个就是生产的稳定度和可控性的加强,机械结构也趋向于复杂化和自动控制,降低人为失误的概率。

第二个方向:规模与布局合理化

最近与爱菲尔刘总有一次同路,争论规模化和中小型化的问题,当然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有些共同的概念,是没有争论的。

规模化的成本,理论上说是越大越低,但从很多上下游工作看,并非如此,因为原料需要集中而产品需要分散,生产的集中与产品包括原料的集散成本则恰恰相反,因此生产企业需要通过布局与规模匹配来恰当处理最终成本。同时,食用菌存在保存期和货架期问题,还有鲜度要求,除大城市之外的供应链如果过长,对大型企业也是一种不利。

我们共同的观点是会有多种业态共存,而不同点是中小型化规模的比例会有多高。

现在的趋势是大型化,而且包括设备厂商设施厂商都在推动大型化,因为这对他们有利,刘总的观点自然与他的商业立场有关,但我认为,工业化生产技术的普及恰恰是埋葬大型化的掘墓人,因为我知道大型化的后面还有管理成本上升和集散成本劣势。

过分的大型化本身就会造成布局的合理性下降,差异化产品需求也会打破布局的理想化,同时销售关系的变化也都有对布局理想化的姿态存在威胁。

近几天乐视风波告诉我们,有钱未必玩转一切。

无论如何,合理的布局与规模是值得考虑的,也是未来菌业企业立足之本,单向思维不可取。大老板们成也自信败也自信,唯一信奉金钱和马云,是当代经济领域流行病的初发期。

第三个方向:职业化

职业化的概念,是指食用菌行业生产者都逐步成为终身从事的行业。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食用菌生产者,都是职业性的,他们基本上不兼其他行业,当然不排除专业领域的拓展,比如制造食用菌机械等。如果用体育界的说法,职业运动员就是靠体育运动谋生的。

不得不回头看一看食用菌行业在中国的现状,发展之初是作为传统种养殖农业外的一种副业来看待的,中国无论是民间实际还是官方宣传,都是当做不起眼的辅助增收手段来看待。但到了80年代末期,就开始逐步出现以食用菌培植为主业的农户,工厂化技术引进也差不多开始了。

工厂化培植无疑是职业性经营,但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过程又更晚起步了。因为职业化的前提是生产者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食用菌培植理论的纠错。只有职业化的产业队伍,才能最后形成稳定的产业状态,现在中国菌业的价格蛙跳和此起彼落,实际上就是职业化程度不高才会产生的反复洗牌。

职业化完成后的菌业基本上就会走向稳态,产业波动降低,利润水平合理平衡,因此进出行业的人数也会趋向于平衡,职业化的道路是所有行业最后的归宿,菌业没有理由例外。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