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村庄都珍贵 | 周华诚
文/ 周华诚
到了金源村,我就觉得余华的这句话很贴合这座古老的村庄。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在这座村庄留下了珍贵的痕迹,那么一定是时间。
隐匿于浙西常山县山野之间的金源村,有着八百年历史,一条溪流环抱这座村庄。信步进入金源村粉墙黛瓦的深巷里弄,你会发现村民屋舍边有一条清渠穿村而过。这渠水来自古溪坑,流淌千年,欢唱不已。穿过老街,可见村民们悠然行走,或坐在门前择菜剥豆,或是抽烟闲话,神情怡然。村中有古池塘。继续前行,见到一座牌坊,乃是“世美坊”。这座牌坊初建于宋朝,重建于明朝,为两柱三楼门式石坊,造型上既保留了宋朝的精巧细致,又融入了明代的庄重古朴。人立牌坊前,发现牌坊高大庄严,牌坊上的明楼、柱头都有斗拱,造型精致。正中额坊上刻阴文楷书“世美”二字,遒劲有力。
金源村“世美”牌坊
在老人的讲述中,王介总是第一个被提到的名字。王介(1015-1087),字中甫,北宋诗人,常山县芙蓉章舍人。宋仁宗庆历六年,登进士第,早年与王安石交好。王介生有四子,分别是王沇之、王沔之、王汉之、王涣之;其弟王悆及侄子王沩之,皆登进士第。加上王介的父亲、祖父,均为进士,掐着手指头数一数,便有“九进士”之说。
这些故事总是令人津津乐道——据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记载,1061年8月,皇帝亲自监考,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官员。参加这次考试的,最终有三人入选——苏轼获第一名(第三等),王介获第二名(第四等),苏辙获第三名(第四等)。来自浙西一隅的王介能在这次策试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二名,名列苏辙之前,实属相当不易。
以上是这个家族的主要故事,在各种书面资料中被一再引用,也成为这个村庄的重要文化遗产。毕竟那些往事离现在太远了,这个村庄也只是留下了一座宗祠、一座牌坊作为物证。
余华的书还被我握在手上。余华在序里讲了两个时间的故事,一个是贺知章的一首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另一个是唐朝人崔护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觉得金源古村可以算是时间的第三个故事。时间是如此的意味深长,它沉淀在每一座不同的村庄里。不管是松阳的几十座村落也好,古徽州大地的村庄也好,或者是三衢乡野之间的村庄也罢;不管是保存得古朴完整的村庄,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村庄,时间都一样公平地对待它们。每一座村庄都如此不同。因为不同,每一座村庄都如此珍贵,每一座村庄都装载着那里人们的快乐和悲伤,光辉与荣耀。因此,村庄的美好如流水一样,得以在世世代代的时光里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