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村庄都珍贵 | 周华诚


文/ 周华诚

到金源古村去的时候,我带了一本书——余华的《活着》。余华在序里写道:“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

到了金源村,我就觉得余华的这句话很贴合这座古老的村庄。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在这座村庄留下了珍贵的痕迹,那么一定是时间。

隐匿于浙西常山县山野之间的金源村,有着八百年历史,一条溪流环抱这座村庄。信步进入金源村粉墙黛瓦的深巷里弄,你会发现村民屋舍边有一条清渠穿村而过。这渠水来自古溪坑,流淌千年,欢唱不已。穿过老街,可见村民们悠然行走,或坐在门前择菜剥豆,或是抽烟闲话,神情怡然。村中有古池塘。继续前行,见到一座牌坊,乃是“世美坊”。这座牌坊初建于宋朝,重建于明朝,为两柱三楼门式石坊,造型上既保留了宋朝的精巧细致,又融入了明代的庄重古朴。人立牌坊前,发现牌坊高大庄严,牌坊上的明楼、柱头都有斗拱,造型精致。正中额坊上刻阴文楷书“世美”二字,遒劲有力。

只要深入挖掘,哪怕是一座沉默的牌坊,也蕴含无比丰富的往事和人间悲欢。那么对于眼前这座牌坊,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大部分的往事都隐藏在时间的身后。在这个村庄,能留下来的只有片鳞只甲。在附近村民口中,“王家一门九进士”的说法可谓妇孺皆知。清代光绪年间的《常山县志》记载:“世美坊,在县东上源,为王氏世科立。”王氏家族,这个村庄里最大的家族,也铸就了这个村庄最宏伟的骄傲,王氏家族“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的往事,成为金源村无法逾越的高度。

金源村“世美”牌坊

村民们一遍遍在口头重述那些进士们的名字,当然,那些名字也被隆重张挂在与世美坊数步之遥的王氏贤良宗祠里。与世美坊一样,王氏宗祠也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宗祠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曾先后经历过两次重修,亭台翘檐式的建筑里,有着极为精美的木雕石刻,整体上呈现出雕梁画栋的气韵,浑然古朴。我们那天去寻访宗祠之时,一位老人带着三四个孩子在厅堂玩耍,孩子们高声嚷叫,追来跑去,为这个空荡荡的建筑带来了饱满的生机。

在老人的讲述中,王介总是第一个被提到的名字。王介(1015-1087),字中甫,北宋诗人,常山县芙蓉章舍人。宋仁宗庆历六年,登进士第,早年与王安石交好。王介生有四子,分别是王沇之、王沔之、王汉之、王涣之;其弟王悆及侄子王沩之,皆登进士第。加上王介的父亲、祖父,均为进士,掐着手指头数一数,便有“九进士”之说。

这些故事总是令人津津乐道——据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记载,1061年8月,皇帝亲自监考,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官员。参加这次考试的,最终有三人入选——苏轼获第一名(第三等),王介获第二名(第四等),苏辙获第三名(第四等)。来自浙西一隅的王介能在这次策试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二名,名列苏辙之前,实属相当不易。

以上是这个家族的主要故事,在各种书面资料中被一再引用,也成为这个村庄的重要文化遗产。毕竟那些往事离现在太远了,这个村庄也只是留下了一座宗祠、一座牌坊作为物证。

而在这个现名“金源”、原名“上源”的古村,据说最初的村庄规划设计便有王介的参与。古村现存的明清民宅、道路、池塘、溪流,皆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分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溪流穿村而过,依山傍水,屋舍之间曲径通幽,四通八达。这个村庄的格局若有王介的规划,今天的人在穿街走巷的时候,也就有了寻访前人足迹的意思。事实上,八百年的时光在村庄里如流水一般淌过,迎面而来的面容换了一拨又一拨,先辈们的容颜,不知道在今人的脸上还能不能找到依稀的迹象?

余华的书还被我握在手上。余华在序里讲了两个时间的故事,一个是贺知章的一首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另一个是唐朝人崔护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觉得金源古村可以算是时间的第三个故事。时间是如此的意味深长,它沉淀在每一座不同的村庄里。不管是松阳的几十座村落也好,古徽州大地的村庄也好,或者是三衢乡野之间的村庄也罢;不管是保存得古朴完整的村庄,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村庄,时间都一样公平地对待它们。每一座村庄都如此不同。因为不同,每一座村庄都如此珍贵,每一座村庄都装载着那里人们的快乐和悲伤,光辉与荣耀。因此,村庄的美好如流水一样,得以在世世代代的时光里流传。



(0)

相关推荐

  • 龙川古村,尽占天下风水的徽州古村落

    龙川,又称坑口,它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东,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落.龙川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村落如一叶舟船北依登源河,村头有龙须山耸立,与村西的凤山对峙,整个村落地势如舟船出海,堪称风水 ...

  • 王畈村王氏宗祠

    王畈村王氏宗祠 宗祠概况 王氏宗祠位于孝顺镇王畈村,始建于明,原先祠堂为二进为王氏宗庙,道光己亥年腊月廷义为首购买祠基扩建为三进宗祠,光绪二十八年重修宗祠,民国二十四年重修,解放后宗祠改建为大礼堂内饰 ...

  • 东莞市大岭山——叶氏宗祠(2)

    2013年8月9日下午,天气炎热,我送六弟到大岭山一家工厂上班,在大岭山镇突然看见一座富丽堂皇的祠堂,很是好奇,应聘结束之后,我们兄弟俩不顾30多度的高温,去参观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金桔村--叶氏宗祠. ...

  • 董家后塘:大明直臣宋良翰

    董家镇各村的村名很有意思,带"塘"字的村庄特别多,如满塘.塘下.大塘.湘塘.塘头.汉塘.金塘.密塘.连塘.茫塘.季塘.兰塘.城塘.福塘.后塘等,粗算一下有十数个之多.大约董家地处丘 ...

  • 走进香溪镇香二村:有香山禅寺宝塔等文化古迹

    走进香溪镇香二村:有香山禅寺宝塔等文化古迹 香溪镇香二村位于香溪镇驻地东面500米.村民委员会驻香溪二村得名.香溪自然镇有5个行政村,按顺序排列,名香溪二村.地处丘陵,区域面积为1.46平方公里.其中 ...

  • 董家介山村:生态硒谷书香里

    行驶在富硒路上,两旁草树葱郁,生机盎然.富硒农业加工企业比肩而设,现代厂房与传统民居融为一体,山水风光中透着勃勃生机.沥青路面黝黑而洁净,连绵冬雨洒在路面,泛着清新的亮光.虽然已是深冬,置身于这样的环 ...

  • 周华诚:为何我们都需要一把黑纸扇

    传统的东西怎么适合当下人的审美与精神需求,确实是伤脑筋的事,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临安禾子送我一幅扇面,有他一行字:"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北京智吉送我一件团扇,上面有他 ...

  • 去闻一棵树 | 周华诚

    文/ 周华诚 去浙江省常山县,看一棵胡柚树. 这棵树就长在我家的门外,出了门大概二十几步的地方.有天清晨我打开家门,忽然闻到一阵香,我就知道那是胡柚树释放的信号.这棵胡柚树已生长了二三十年,看起来很老 ...

  • 山中月令 | 周华诚

    深秋时节,猕猴桃已采摘完毕,天很蓝,果园静谧. 去年冬天,我和老林坐在阳光下,听他聊猕猴桃的事情,就想学汪曾祺"葡萄月令"的写法,记下他的山中月令-- 一月落雪.山中寂寂. 雪花压 ...

  • 稻田守望者—--周华诚

    蓦一抬头,见一书店,透过书店的空调门帘,发现有几位嘉宾坐在书店T台中央. "莫非是新书发布会?"杭州真是一个神奇的城市,走着走着,就会有惊喜.对于喜欢读书的我来说,看见这样的活动就 ...

  • 做戏 | 周华诚|美花|戏班子|团长

    我走到西溪北苑小区,远远听到锣鼓声,继而是一阵咿咿呀呀的戏腔,热闹极了.那戏台就搭在一片空地上,不远处是摩天大楼,幽蓝的玻璃幕墙直伸到云端.我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地方还会有戏班子.更没有想到,看戏的居然 ...

  • 一碗草头慰乡情 | 周华诚

    文/ 周华诚 春天到南京.过了饭点,许多饭馆都已闭门打烊,好在终于在偏僻处寻得一间. 我一个人,口干舌燥,翻了半天菜谱,便想吃一点汤汤水水的东西,遂点了一个炒茄子,又点了一只百鲜锅.那只百鲜锅,分量很 ...

  • 花饮 | 周华诚

    文/ 周华诚 柚花开,香飘满园.想起我有一罐柚花白茶,遂取出品饮.此时不饮,更待何时.以花入馔,以花入窨,中国古人很是喜欢,以为风雅.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列举了许多鲜花食谱,所用之花有 ...

  • 周华诚:吃货的吝啬

    在真正的吃货看来,没有什么食材是可以浪费的. 笋的文章我先后写过万把字了,但是总也写不完.就像年年挖笋,笋却总也挖不完一样.笋是当季的食材,过了季就变得稀少.比如我们山里人,虽然春天总有鲜笋吃,可是到 ...

  • 周华诚:拎出任何一个瞬间,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第一句话

    以下内容摘自作家周华诚讲座<作文的创意与规范> ■李冀 整理 以前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老师给出几句话,然后让你写出正确的顺序.比如说: 1.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 2.一只猫碰到了杯子,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