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平:走近张郁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从上游流下来了,
一溪桃花汛,
是谁把花瓣抛在水里,
遗忘了一个春天的吻。
……
这是张郁老师的《春诗·桃花汛》中的一段,此诗在报刊发表流传,后来编入他的诗集《山的意符·钢的旋律》中,张郁老师的诗,大多以劳动者作为歌颂的对象,赞美祖国山河为主旋律,意境高昂,笔法优美,读来朗朗上口,犹如一首歌从人们的心中流过。
在这本诗集中,张郁老师以丰富的想象力,满怀激情的歌颂祖国之壮美,抒发他对社会主义建设之深情:
春风染绿了渭水两岸,
万山丛中滚过一道白烟,
车车毛皮,箱箱青砖,
山乡里甩响牧羊鞭。
……
那从山里飞驰而过的一列火车,戈壁滩上的放羊娃,一个“滚”和一个“甩”形象的勾勒出一幅幅春天的美好景象,具有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张郁老师的诗,每一段、每一节他都注重整体的音乐美,讲究节奏感和韵律,读来和谐悦耳,语言雅致流畅:
春二三月走河西,
石里沙滩雾迷迷,
桃花红,芳草萋,
米粮川呦金银壁。
此诗亦歌亦曲,巧用对比,词实景虚,给人一种朦胧美,反复吟诵,顿觉其余味无穷。
张郁老师常年从事文字工作,写起诗来风格多变,亦可温情脉脉,亦可豪气冲天,气势宏大,看他的《钢火铁马歌》中:
烟云弥漫,电闪雷炸,
火花迸溅,机声轧轧,
沸腾了,十万工厂楼阁,
飞跃吧,百万车间大厦,
放眼望:一行行, 一排排,
挺立着咱钢人和铁马,
驾起机车的引擎,朝气蓬勃,
推动时代的巨轮,英姿焕发。
……
这一首和前几首诗相比其风格截然不同,诗的气势磅礴,读后如看到钢水一泻千里,千万两解放牌汽车浩浩荡荡,行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既表现出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又写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
2007年夏季,应华商报记者孙强先生之约,为他提供国民党三十八军抗日的的资料,随手翻阅公公留下的日记,看到了张郁老师的诗,便喜欢这位富有才气的诗人兼作家,可是见到真人却是在今年的初秋,我惊讶于张郁老师外表文静儒雅,带着一副金丝眼镜,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如何能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抛下那一瓣瓣带着清香,带着浪漫,带着豪气的诗歌,流入当今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管世事如何,张郁老师坚持自我,大有鹤立鸡群的风度,连我看了他自创自办的《张郁文箱》,我有感于在当今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张郁老师像一股清流,他在文辞诗海里荡舟,用笔和心做桨,划出一篇又一篇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令我从心里折服,拿起笔写我初识的张郁老师。
三人行必有吾师。很多人不管出名与不出名,都为张郁文箱积极投稿,一是看他的为人,二是看他的笔功,我看到他的淡定和从容,看到他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他如玉般纯美的品德。在文学创作中张郁老师不为名利,每走一步就要留下坚实的脚印,而不是像水中的浮萍随波逐流,风吹过没有留下痕迹。
都说文人相轻,张郁老师让我看到的是:文人自重,眼下文化新人如雨后春笋般俯拾即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何为作家?有为出名而作,有为发掘生活之美而作,我以为“作”便是为大众而作,把写字当做一件塑造人类灵魂的大事,正因为张郁老师目的纯正,才有他脍炙人口的《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至今在人们中间传颂,被评选为百年红歌,永远回响在历史的上空。
心远地自偏,无欲品自高,文学艺术的任务,就是要像张郁老师那样,把我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爱用笔抒发,而绝不是无病呻吟,写诗、写歌、写人,这是张郁老师才华的展现,走近张郁老师的内心,就要仔细阅读他过去现在的作品,我很幸运这样的好老师不多,却让我遇到就要珍惜他给我写作的机会。
作者简介
张慧平,笔名平子,女,汉族,1956年4月生,中共党员,从1980年起,在《陕西工人报》《陕西建筑报》《华商报》多次发表通讯报道和散文。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