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寻美第二期丨《三问图》(上)
著名画家胡嘉梁篇·《三问图》
“《三品寻美》寻寻觅觅,今天又到了咱们栏目的时间,寻来寻去我们已经寻找了你画里很多的美。当然我发现有一张画值得我们再去寻找一下,就是眼前这张《三问图》。我们寻美其实也是一种问道的过程,那你这个三问,当然肯定也是在画画时的一些思考的东西,是问道。”
《三问图》
“确实是问道。这幅画的缘起,是因为柏拉图有一句名言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这是哲学界的一句名言。”
“实际上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往大了说可以说的很大,往小了说咱也可以探讨一下,就关于传统的一些认识。其实关于传统的认识就涉及到他是谁?当然迈开步子以后是可以行走八方,想往哪走就往哪走了。绘画这么多年一直非常纠结,有几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什么是画?为什么要画画?什么是传统?继承传统还是要和传统断裂?这些问题好像一直在画界的探讨之中。”
“所以三品美术馆提出的'四并重’中就有'传统传承与时代创新并重’,传统传承作为一千多年来,我们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传承下来的,我们形成一个民族的沉淀下来的审美观念,你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去掉,不但不应该去掉,而且应该更加去发扬。要发扬的话,你就要创新,要符合现在的时代。就像黎雄才画拖拉机,宋文治画电线杆、高压线、大巴,这种现代的一些景象,如何融入到一个画里面去。”
“传统和创新这个问题。作为画家来讲,他都是张扬个性,这点儿不可否认,因为他形成了个人风格。但是张扬个性的目的不同。西方的张扬个性我感觉就像好多好多的电影一样。”
西方绘画
“以人为本,个人主义。”
“他让你折服,他让你惊叹,他让你有时候感到莫名其妙,他的新鲜感,他有爆炸式的这些东西。”
“创造了一种崇高美。”
“而中国画不是。中国画更多的是什么?是润物细无声,是含而不露,悄悄地进到你的心里,跟观众达成共鸣。”
“中国画更多是比较感性一点的,追求天人合一,意道合一的一种融合状态。我觉得西方的艺术立足于一种实证性的、哲学性的,更多是追求一种视觉冲击力,把个人风格张扬出来,有张扬性。那么这样就有不同的审美理念,所以我觉得是可以互相借鉴,但不可能取代,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我觉得在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大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传统,要和这么优秀的民族文化去断裂,我觉得是不太合适的。但是有些人接受了,也创造了不少作品。我总觉得离开了传统以后,民族味道、中国味道就没有了,就消失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不能说一开始就很明白,也迷茫了好多年。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这一生他的愿望就是创造一个新的审美的境界,一辈子的追求。但是创造新的艺术境界,是要和老祖宗割裂,还是愿意按照老祖宗的文脉去发展?我觉得后者我是非常赞成的,我也是这么实践的。”
《三问图》局部
“我看你这幅画,从笔墨上完全是中国传统那种非常出神入化的笔墨,从墨分五色的运用自如;然后从构图上创作了一种新形式,造型上有所改变,似与不似之间的所谓以形写神。形其实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只要这个'形’是能够为你的'神’服务的。这种雅就是我们中国文人画的一个追求。
然后是思想性,其实你的画很有思想性。可能咱们传统画里面很多更讲究的是对社会上的东西没有那么关注,躲在山里面,自己可游、可居、可赏。但是你用文人那种很隐喻的方式对一些社会现象,一些哲学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艺术思考,而且用一种很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创新,”
“过奖过奖。我是这么想的,我创作的这种激情来自于对这个社会的一些认知。因为我确实知道我们这一代之所以能够接上这帮老先生们,他们给我们传达的那些个传统的信息,下边我们又把当代的艺术,也进行了一些了解,所以,应该说还是立足于继承传统,然后创新艺术样式。你比如说这幅画,对中西方的哲学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法,就是博采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