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磷胆碱的作用
背景及概述[1][2]
20世纪50年代Kennedy等发现了胞磷胆碱,随后进行化学合成并确定其分子结构。Rossiter于1957年进一步发现胞磷胆碱与磷脂代谢关系密切,是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生物合成的重要辅酶。作为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开发始于1963年,当时由日本武田公司首次开发出尼可林(Nicholin,Citicol-ine),用于治疗意识障碍获得成功。之后国内外对胞磷胆碱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方面均有深入探讨。
胞磷胆碱(Citicoline)是一种体内天然产生的内源性核苷,是细胞膜磷脂生物合成主要途径的中间物。神经细胞膜的修复需要大量的胞磷胆碱。补充外源性的胞磷胆碱可促进神经细胞膜磷脂的合成。在维持多种细胞生理过程中胞磷胆碱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在多种由于缺血,出血所引起的细胞膜功能紊乱,退行性病变中,胞磷胆碱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用[1]
外源性胞磷胆碱可经水解分解出胞苷和胆碱。分解的胆碱和胞苷又可重新磷酸化,并经过胞苷三磷酸—磷酸胆碱胞苷转移酶催化,使胞苷三磷酸与胆碱单磷酸合成胞磷胆碱。胞磷胆碱与二脂酰甘油合成磷脂酰胆碱,后者构成细胞膜的双层脂质结构。
胞磷胆碱分解出的胆碱经乙酰化生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胆碱分解出的另一产物三甲铵乙内酯经甲硫氨酸途径生成S-腺苷-L-甲硫氨酸,最终进一步合成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谷胱甘肽。体外试验证实胆碱不足使神经细胞膜的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降解,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由于外源性胞磷胆碱分解代谢中不断补充胆碱,因此可以防止神经细胞膜损伤和胆碱能神经死亡。
胞磷胆碱为人体的正常成分,分子中含有胆碱和胞嘧啶,它在体内促使卵磷脂的合成,起改变脑膜生理功能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胞磷胆碱制剂主要用于改善脑代谢,是神经科的临床常规用药,具有以下特点:
1、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促进脑物质代谢,改善脑循环;
2、增强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增强锥体系统机能,改善运动麻痹,促进卵磷脂合成,改善脑代谢,可与脑多肽合用,对改善脑功能有协同作用;
3、主要适应症为急性颅脑外伤及脑手术后意识障碍;
4、临床上还用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伤引起的功能和意识障碍、震颤麻痹、耳鸣和神经性耳聋、安眠药中毒等;
5、近年临床上广泛用于缺血性脑中风、脑动脉硬化、多梗塞性痴呆、老年痴呆症、小儿病毒性脑炎等。
胞磷胆碱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颅脑损伤和脑血管意外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并可用于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治疗,对老年性痴呆症有一定的疗效;用于治疗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其它如对延缓衰老,提高学习效果和记忆力等也有一定疗效。但是一直以来临床主要使用注射液与冻干粉针剂两种剂型,对于脑疾病后期恢复治疗使用上很不方便。对于需长期使用该药物的病人来说,开发使用方便的口服制剂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根据临床使用报道胞磷胆碱钠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恶心,胃痛,胃部灼烧感等。
应用[3]
1、胞磷胆碱可恢复脑细胞损伤后细胞膜的结构,增强细胞膜的功能,改善神经元的功能;2、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代谢,改善脑循环,提高脑功能;3、有增加包括乙酰胆碱和多巴胺在内的神经传导介质的分泌,增强与意识有关的脑干网状结构功能,改善机体的意识状态,提高苏醒的速度;4、还可抑制磷脂酶A2的激活,从而加速脑水肿的重吸收。5、能增进多巴胺能活动,调控锥体外系的生理功能。6、已证明具有增加记忆力,促进学习的功能。
胞磷胆碱被归纳为神经保护剂,但直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本身尚未得到肯定的结论。国际上已提出应用胞磷胆碱联合治疗的方案,将探讨用不同的治疗药物阻止中风的级联反应,即脑缺血触发的病理生理和生化反应,例如,局灶性脑缺血后联合应用小剂量胞磷胆碱和地西平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使梗塞体积明显缩小,而单用一种小剂量药物则无效。联合用药还包括溶栓与神经保护剂的联合使用。人们希望不久就会出现更多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方法,而且这种治疗方法能与溶栓联合应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主要参考资料
[1] 喻芳芳, 欧阳存, 沈利亚, & 张晓琴. (2004). 胞磷胆碱治疗脑出血临床评价.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3(4), 178-180.
[2] 叶琳, 范寒桂, & 李道泉. (2005). 胞磷胆碱联合物理疗法治疗大龄弱视的疗效. 医药导报, 24(7), 595-597.
[3] 周昌奎, & 吴晓华. (2004). 神经保护剂--胞磷胆碱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5(4), 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