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生:腊月话“腊”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是按序号称之为“1月、2月……11月、12月”。而我国夏历(即农历)一年中的第十二月,古今均称之谓“腊月”。腊月第八天被称之为“腊日”(民间称为“腊八”)。
“腊月”,始于秦朝。史载:周代夏历岁末,族人猎捕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猎祭”。古汉字“猎”、“腊”通用,故又称之为“腊祭”。《史记·秦本记》:“十二年,初腊。”注:“腊本祭名,古在十二月间行之。秦时以十二月为'腊月’,后世因之。”
腊月里的民俗众多,主要是以祭祀活动为主。当时祭祀日期不定,只要是在腊月便可随时举行。汉朝,以“冬至”日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说文》:“腊,冬至后三戊,腊祭百神。”后来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此时,佛教已进入我国,被佛教徒尊崇的“成道节”(即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正好也是十二月初八日。故到了南北朝,民间便将“腊日”与“成道节”合二而一,统称为“腊八节”。到唐宋年间,汉民族祭祀祖先多延至腊月二十二日以后。二十三日祭“灶神爷”,二十四日开始祭祖,直至除夕夜。自此,“腊八节”便以佛教徒们敬佛活动为主题了。
“腊八节”另一主要活动内容是吃“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传说不一,但流传最广的是源于佛祖吃粥成道的故事。传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国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便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夏日来到摩揭陀国。因又饥又饿,加之酷热难熬,昏倒在地,被一位牧女看见,她便把身边带着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一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
自此,在佛教界,每逢此日,佛寺僧众都要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等熬粥供奉斋僧,以示纪念。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传说吃了寺院的腊八粥便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增福增寿。所以人们把它称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此俗后渐流行于民间。在宋、明两朝,“腊八粥”成为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到了清朝,民间“腊八粥”的制作渐趋复杂,非常讲究。最初的“腊八粥”仅用米和红豆煮制,逐渐发展到五味粥、七味粥。后来发展到要用糯米、红枣、红(绿)豆、莲子、桂元肉、花生仁、红绿丝、糖等8样食品熬制而成,故又有“八宝粥”之称。“腊八粥”不仅仅是自家人吃,亲友邻居相互邀食或赠送,有祝安乐、贺团圆之意。
时至当代,“腊月”已成为节令的代名词,称之为“寒冬腊月”。因腊月天气寒冷,易于腌制咸菜,人们多把在“腊月”腌制的食品称之为“腊味”,如“腊肉”、“腊鱼”等等。在我省江淮地区,民间把腊月初八日视为最好的“黄道吉日”,是娶亲嫁女的最好的日子。故在农村有“腊八好,腊八好,增人添口娶大嫂”之民谚。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汪德生,笔名罗鸿。现为中国民俗学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理事,合肥市社科联委员;庐江周瑜研究会常务理事,庐江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公开发表小说、纪实文学、散文、杂文等各类文学作品,以及理论研究文章200余篇,近百万字。多篇作品被收录入《中国世纪颂》、《中国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选粹》、《新时期杂文选粹》、《新中国一日》等大型丛书并获奖。2004年,出版文集《砂石集》。先后担任续修《庐江县志》(1986~2005)、《今古庐江》、《诗词中的庐江》副主编,《庐江县交通志》、《庐江人物》、《庐江民俗》主编。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