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年2月末,天寒,朱棣手下“第一狗...

1415年2月末,天寒,朱棣手下“第一狗腿子”纪纲,将历朝三代的解缙灌醉,然后让人将他埋入大雪中,一代才子就此殒命。纪纲这么做,无疑是因为朱棣默许,但朱棣曾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那为何又要处死他?
 
事情要从洪武二十一年说起,那一年,刚满20岁的解缙中了进士,直接进入翰林院工作。
 
很快,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善做学问的解缙,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

朱元璋召见解缙,并赏识地对他说:“咱俩在朝堂之上是君臣,在朝堂之下是父子。”
 
解缙一听,立刻飘飘然,当夜便奋笔疾书、激扬文字,写下上万字,里面充斥着自己这些日子看到的诸多问题。说白了,解缙写的内容就是一些谏言,里面也不乏对一些官员玩忽职守的指责。
 
朱元璋收到解缙的谏言后,心里非常矛盾,其实他从草根一路走到今天,又何尝不知道兵部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为了大局安定以及各种政治因素,朱元璋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解缙的做法,无疑会得罪一些人,更会引起朝廷的轩然大波,果然,解缙一夜间成为朝堂焦点,人们对他的评论毁誉参半。
 
朱元璋见此情形,也顿觉头秃,但也很快理解了解缙,他认为解缙是年少轻狂,毕竟是有才之人嘛,不傲的有几个?
 
然而,他却不知道,解缙这爱自作聪明的个性,却从那个时候开始便展露无疑。
 
1390年,朱元璋以“谋反”之罪,处死开国重臣李善长。
 
朝野之下,大臣们对此行为褒贬不一。但朝臣们深知朱元璋此举背后深刻的政治意义——李善长作为文臣之首,又有开国功勋的地位加持,其权利范围对朱元璋的统治已造成了威胁。
 
所以,朱元璋必须除掉他,以绝后患。大臣们对此也只敢在家或好友饭局上聊几句。

没想到,这解缙可好,直接把谏书递交了上去,替李善长开脱,你说,如果你是领导气不气?
 
但朱元璋心胸开阔,竟然也放过了解缙。

可没多久,解缙又惹事了,他竟然帮别人写弹劾文,去弹劾一名御史。这种咸吃萝卜淡操心的操作,实在令朱元璋费解。
 
接着,朱元璋叫来了解缙远在家乡的父亲,让他把解缙带回去,好好学怎样做官,10年以后再回朝廷,又是一条好汉。
 
这一年,解缙30岁,回到家乡的他,没有气馁,而是沉下心来校改了《元史》,补写了《宋书》,删定了《礼记》。这些在常人手中异常棘手、枯燥的内容,解缙只用了几年就完成了。
 
此时,解缙特别想回到政治核心之地,他觉得,自己可聪明了,唯有天子才能理解他的想法。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缙一看,机会来了,就赴京给朱元璋吊丧。

但当年被他弹劾过的御史,听到他要回来的事,立刻给新皇帝朱允炆上奏,说:“解缙母亲百年,为人之子,母未入葬,理应尽孝。”
 
朱允炆看到后,直接将解缙发配到了甘肃。
 
4年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然后又重新启用了解缙。而且刚召回他,直接让他当文臣之首,负责编撰《永乐大典》等内容。解缙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春天。
 
按理说,经历了这些起起落落,解缙总该长点心,收敛个性、好好做人,可他又开始耍聪明了。
 
朱棣立储,在三人中犹豫不决,这可是牵扯朝野上下的大事,一般人不会表态。朱棣召见解缙,想听他怎么看,他又发了惊人之言:“好圣孙!”
 
朱棣听后,十分认同,于是立了朱高炽为储君。
 
如果,之后解缙能安分守己,到此也能安然度日,但是,解缙偏不,他直接站队,气得朱棣将他发配到了越南。
 
8年后,解缙按例回京述职,正好碰上朱棣外出带兵打仗,于是他直接去见了朱高炽,在没有等朱棣回京的情况下,便大摇大摆离去。
 
远在外地的朱棣,听闻这件事,大怒,直接让锦衣卫以他不守“礼”,逮捕他。之后5年,朱棣对身陷牢狱中的解缙不闻不问。
 
永乐十三年,朱棣清点犯人,看到解缙的名字,便当着纪纲的面问道:“缙犹在耶?”
 
纪纲瞬间明白,朱棣没有合适的理由除掉解缙,但是如果他离去,朱高炽可能会念及之前的恩情,再次启用解缙。
 
当晚,纪纲便找人来灌醉了解缙,解缙由此丧身于寒夜之中。
 
解缙的一生,本可有大作为,或安稳做官,有优渥的生活,可他太过自负,总爱自作聪明,最终作茧自缚,未能善终。
 
这个世界上,能把事情看透的人不一定是聪明人,但看破不说破、懂得装傻的人,才有真正的大智慧。
#历史上有哪些自作聪明的人##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