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不止是武林,还有人文素养
这篇文章我只是有话想说,以绝对的大白话来说,不想写的“太有学问”。
今天长途开车听着有声书,某位知名大学教授讲述老子道德经,如果当下他站在面前,我一定会直言不讳的说:错误连篇,误人子弟,毁我中华文化道统。
错误之处成篇累犊,我随便拿一件案例来举例即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 聘音)。玄牝之门(女性生殖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位教授对文字的解说大致正确,但他说:老子哲学强调阴柔,老子其人对女性生殖器充满了推崇与赞美...。
这种解读在现代很盛行,大部分道德经书籍都做如是解。就跟现代人阅读古人的拳经拳论一样,一切都从“现代人”的角度来做一番评论。
研读古人著作时有很多种切入角度,比如可以从个人修为出发、从各自领域所需解读、从今人的生活形态找寻慰藉等等,但只要研读古代经典,最重要的是:【回到作者当时的年代】。
先谈另一个话题:什么叫人文?
人文学跟社会学有其不同的严谨定义。从个人出发为人文学,众人之事为社会学,这是首先要知道的事。中国古代一向重人文轻理科,但为何时至今日国人朗朗上口的却是“缺乏人文素养”?按道理说,一向重视人文教育的华夏民族,应该上下五千年都始终保有人文才对,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为何?
这个问题,不在本文做表述,留给大家各自思考。
回到本文主题。
春秋战国以前,对于“性”,并没有跟现代一样难以启齿,他们也并未把这些与道德或道统挂钩在一起,甚至当时的年代,对于性关系可谓是“混乱的”。请注意,这里所用的“混乱”定义,是从我们现代人对于性关系的角度作为标准。如果回到老子当时的年代,并没有这种准绳。
举个非常重要,但却鲜为人知的真实例子。
至圣先师 孔子,大家都知道。但您是否知道孔圣人实际上是由他父母“野合”而来。
什么叫“野合”?
春秋时期并不像大家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个样子。真实的春秋时期,女性始终是奇货可居的,始终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产”。为什么?因为女性能生育,能为该国贡献人口。
春秋战国时期,不管多大的强国,一个国家的人口只有几十万到百万,比我们现在的一个二线城市人口还少的多。而且他们的寿命都还很短,必须不断生、不断生。(直到清朝,人民平均寿命也才三十几岁)
再谈个题外话,现代不知道哪个人掰出一句“太极十年不出门”,然后大家就朗朗上口,引以为傲。以前的人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谁还练呢?
一句话: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那就再也出不了门了。掰出“太极十年不出门”这话之人,有没有告诉你【太极几年能出门】?没有吧!但练太极的人都信了,几乎人人都信了,大脑在哪里?智商在哪里?
再回到主题。
春秋战国,每个国家的人口都很少、太少了,因此必须依靠女性来不断生养,所以女人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战略资产】,是不能浪费的,是不能“闲置”的。
所以,每个国家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的重要节日,都会由国家分派任务到各个郡县(当然那时还不叫郡县,因为是分封制),必须定期举行各种男女相互认识的活动。这个活动有点类似现代说的相亲,但实际上又不止是相亲。为何?
这种活动参加的男女都是单身,不管是始终单身,还是曾经离异,总之目前还单着就算。
活动开始,他们就自由交流,如果彼此看对眼就可以谈婚论嫁,但却没有时间让这些人慢慢的“谈场恋爱吧”。甚至如果彼此两人眼对眼就触电了,那么当下就可以自行找合适的地点把“该办的事情给办了”。
什么是“该办的事情”?应该不用我说的太明白吧?你懂的。
这种活动属于国家重要任务,是死命令,是下KPI的,是有绩效考核的。如果成效不好,当地官员未来的升迁是会受到影响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有这些事,甚至后来的战国,比如齐、燕、魏、韩,等等国家也都有这些活动。
看到这里,您羡慕吧?PS:我想羡慕之人,会以男性居多,对吧?也不一定,现代讲究女男平等,那就大家一起羡慕吧。
我们都认识,但他不认识我们的孔夫子、孔圣人,他的父母就是参加这种活动,并且把“该办的事情都办了”。在一时天雷勾动地火之下,惊天动地的孔伟人就诞生了。
惊讶吧?孔圣人的诞生就来自于他父母参加这个活动,【野合】而来。
野合。一首歌叫“野百合也有春天”,就是为了纪念【野合】二字。因“发春”而“野合”,然后春天就来了,孔圣人就诞生了,很多很多人类也因此而诞生了。
野合,野百合...有春天...
对了,有关野合与野百合也有春天,是本人瞎掰的,就跟'太极十年不出门’一样瞎掰的,千万别当真啊。
老子在道德经里用了很多女性生殖器来延伸谈论天道,当然是因为玄牝之门本就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无可厚非。但他用的如此自然,并非他“崇尚女性生殖器官”,或是尊崇女性等等,而是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女性本来就极度极度重要,根本与老子是否尊崇女性无关。
对于经典的解读是一回事,但作者为何如此举例必然与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
现代人读经典,不管是道德经、金刚经、传习录、史记、论语、大学甚至武学之拳经拳论等等等,都必须回到当时的年代来解读才能了解原貌。至于后续要从个人角度出发,还是用于政治、经济、管理、修养...,那是另外一回事。
研读中国传统经验,不能不懂历史,不能不懂当代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文史哲,不分家。
现代中国传统武学武者,更必须如此。否则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瞎子摸象,鬼话连篇.....图叹奈何!!!
诸罗遁叟这个人没什么学问,所以本文用大白话来简短阐述其中一个道理跟来源即可。不然真要详细解说,又是一本书,或是要开个喜马拉雅长期连载口述了。
没这时间,我要找人【野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