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随笔:分享技术运用天量天价之余我们再聊聊认知!
昨日分享投资逻辑之后,狼粉私信让我再分享一下天量天价的技术运用,这是过往教学分享并记录在我两本书籍中的内容,学习过的可以再好好复习复习,今天写在随笔中,如果你曾经没有了解和学习过的朋友,今天就好好看看吧。
在技术研究的最高境界分享中提到的量价时空是非常具有实战意义的技术方法,一切价格的涨跌均是由人为买卖决定的,也就是所谓的成交量的大小决定的。至于什么是成交量,如何判断买量和卖量这里就不说了,不是今天的主题内容,以后有机会再聊,今天我们就聊聊天价天量。
大家已经习惯了看图说话,我就不罗里吧嗦了,直接看图说话:
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天量天价的判断前提条件:
1、时间必须满足6个月之上且第一次爆大量
2、价格必须满足6个月来是最高价位
3、最大量和最高价必须是同一天发生
满足以上条件才可以算是天量天价,然后才可以用于判断后市还有高点的逻辑哦,不要乱用!上图是出现后的第一种走势结果,下面几张图分别是第二第三种走势结果,好好琢磨琢磨吧!
我们顺便再来看看大盘的走势:继续看图说话
好了,分享过技术和解读了大盘,我们回到今天要聊的话题:认知
记得之前和不少狼粉聊过这样一句话:“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所以呀很多人炒股赚不到钱的原因不难解释,就是对股市的认知够不,技术也好、基本面也好,心态也好,都是和自己的认知有关。(以下内容来自于网络)
经常听人说:“什么格局,就什么人生结局。”
就有人问了:既然格局决定结局,那么什么决定格局?
答案是,认知。
认知水平,才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底层逻辑。
人与人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也不是格局,而是认知水平。
认知水平,影响人的意识和行为方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导致截然不同的人生。认知,几乎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别,同时也造就人与人之间的壁垒。
有这么一本书:《平面国》,是英国作家艾特温·阿博特的科幻小说,其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说里描写了一个只有两维的世界,名叫平面国。在这里,一切都是平面的,国土是平面的,山川河流是平面的,连人也是平面的。更引人思考的是,书里还有零维国、一维国、二维国和三维国的争论:平面国中的人启发一维国的人左右移动被斥为一派胡言;三维世界中的人启发平面国的人上下移动也从未成功;而零维国(就是一个点)的人干脆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
认知不同,难以相融;井蛙无法想象大海的波浪,夏蝉也永远理解不了冰花,一个人的认知,便是他的牢笼。我们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同样也办不到认知以外的事情。
认知水平越高越能破局: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看问题的深度;
一个人看问题的深度,决定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问题,认知层次低的人,只能解决浅层问题,而认知水平高的人,能够直达本质。
有段时间,有位朋友总是很苦恼。
每到下班时间,领导总是扔给他一个方案,让他加班赶出来。
他很想拒绝领导,但是又说不出口,每次都是带情绪地工作。
这样的结果是,既没有做好工作,跟领导的关系也处得很差。
他过来问我怎么办。
我就给他讲了杨天真的故事。
工作最忙的时候,顾不上吃饭和睡觉,这对杨天真来说是常有的事情。
她的妈妈很担心,总是打电话嘱托她:
“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再重要,也不能牺牲健康。“
杨天真当然理解妈妈的关心,但她认为工作和健康绝不是对立的。
这个问题的本质,该是考虑更多的是当下的人生阶段和排序情况。
如果你还年轻,想为自己的人生拼出一番成绩,那么奋斗就是第一位;如果当下的健康状况不太好,那么,就要把健康放在首位;而且,每个人的人生排序不一样,有人觉得工作能让自己满足,有人喜欢下班后的生活。杨天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不是单一地听从别人,或反对别人。而是用两个维度分析了自身需求,最后做出让自己满意的选择。
认知层次低的人,困于浅层问题;
认知层次高的人,解决深层问题;
听过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人与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的理解和洞察。”花一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才明白过来的人,自然过的不是一样的人生。
我们需要学着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系统:
下面这个故事经常出现在个各种场合,相信大家都听过类似的。两个少年做了好事,神灵为了奖励他们,答应帮助他们各自实现1个愿望。其中一个少年许下的心愿是拥有很多很多钱;另一个少年的愿望是拥有超出常人的智识;两个少年的结局也令人深思。拥有巨额财富的少年,无法驾驭这么多钱,到最后挥霍一空,几年后再次一贫如洗;而拥有智识的那位少年,没过几年就变成了富翁,即使途中遭遇破产,少年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再次成为当地有名的有钱人。虽然这是一个有点神化的故事,好在,认知水平不是一种神化的能力。格局的视野也许一时之间很难拓展,但是认知水平却可以通过联系被培养出来。只要开始思考,你就正在改变。
神经语言程序学者罗伯特 迪尔茨把人的认知分为6个层次:
分别是环境层、行为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身份与愿景层;
图片
认知处于环境层:人会把一切问题外部归因化,一切都是别人的原因,都是因为环境不好,才导致如此恶劣的命运;这样的人,通常都表现为爱抱怨,或者“祥林嫂”,只知怨怼别人,不思进取改变自己。
认知处于行为层:相对于外部归因,认知处于行为层的人通常把问题,归咎于自己的行动力不足;他们比较相信,我现在不够幸运,是因为行动力不足,我现在还没幸福,是因为做的还不够;但他们没有思考过,怎样努力更有价值。
认知处于能力层:这一层次的人,会觉得自己的问题是能力还不够,能力不够的表现是不停地学习新知识,用思维和知识武装自己。
认知处于信念层/价值观:就会思考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他们专门做对的事情。
认知处于身份层:他们会更多得关注内心最本质的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思考清楚这个问题,他们会为自己配备相应的思考模式和行动模式。
认知处于愿景层:他们更多地会去思考“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如何能改变世界?”处于这一认知水平的人,关注得是人类愿景这样宏大的命题,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人类大部分人服务,帮助大部分人改变命运。处于这一层次的人,往往都是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比如袁隆平,比如张桂梅。
这个认知体系里,大多数人解决问题可以参考的思考体系:行为层,能力、信念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做,要怎么做,以及要去做这三个问题。
1.为什么做:凡事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就能追问出问题的本质。
举个例子:
我为什么不想工作?因为工作很累,工资很低。
为什么工资低,为什么那么累?因为能力还不够。
为什么能力还不够?因为工作能力在专业方面还有提升的地方?
2.要怎么做:通过拆分目标,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目标往往很难完成,但当把它拆分成小目标,越细越好,这样你会发现,没什么不可以做到的事情。
接上面的例子:
我在专业上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两项能力可以怎么提高?专业能力可以寻找相关课程学习,或者找身边的牛人学习;
表达能力需要多听优秀的表达者是如何表达,另外还需要多练习。
3.要去做:“要去做”意味着去执行,为了避免低质量的勤奋,我们就需要确保方向、方法的正确。根据“如何做”层面推导出来的方法论,朝着对的方向去执行,才有进步的可能。
再漂亮的理想,只有真的去执行,才有现实意义,否则都是海市蜃楼般的泡沫。
以上思考模式的三角模型,被贯彻到思考以及行为模式中,足以让一个人从平庸中突出出来。
毕竟,大部分人行动程度之低,根本轮不上拼思考。
你只要深入思考一些,再行动力上强一些,就赢过大多数人了。
非常认同高尔基的一句话: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大多数人不是真的认知水平低,而是不愿意改变。对大多数人来说,思考是痛苦的,行动是冒险的,改变是很难的,即使当下是痛苦的,但也是安全的。如果不愿意继续停滞于痛苦,那么改变就是唯一的答案。
最后我想和所有的狼粉们说: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喝好酒,尽量地去认知,你的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