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寿眼中的上海#老虎窗
在上海除了亭子间这个建筑部位,还有一个被外地人搞不清楚的建筑部位就是老虎窗。
显然老虎窗这个称呼是民间的俗称,等到形成文字多年后人们突然想起来要给它正名,于是用各种可以解释的方式来考证它的来历。
从来历上可以从外来语上去考证,因为英语ROOF 的沪语谐音相近,而从形状和构造的部位上来讲,在屋头顶上它就像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
其实现在航拍中看到绞圈房的天窗都是后期自家开启的,所以相当不规整。
整修后的傅雷故居就把原来随意开启的天窗去除了。
松江仓桥一带的老建筑很少有老虎窗。
老城厢内的老式民居上的老虎窗基本上都是居民自行开启的。
在最近的航拍中可以发现老虎天窗在上海早期的民居绞圈房时期就有,无非是为了透气和采光开了一个天窗而已。所以它与外来语搭界应该是后来石库门建筑时期。
静修街汪氏老宅的老虎窗也是后期随意开启的。
在早年的民居中最高的那层并没有隔热层,屋梁上面全都暴露在视线以内,后来开始有了天花板,开始有了隔热层,天花板上面的几乎不会有使用功能,而到了住房拥挤的年代,这一个建筑空间就不舍得浪费而被使用,首先它是作为一个储物的空间,直到实在没有办法的年代才会挖潜作为人居住的单元。
乌鲁木齐南路上这栋缩在其他建筑群中的老式民居上面的老虎窗也是杂乱无章。
不清楚这上面原来凸出部分是原始结构吗?
山海关路282号裘氏私宅中间那个老虎窗也许是最早开启的。
花园洋房的老虎窗是在设计中就有的,只是当初的功能仅仅为了储物。
人需要透气和采光,于是需要开窗,这样才有了老虎窗。当然老虎窗也是有等级之分的,豪宅的老虎窗肯定不会随便开个洞,于是它就像一个标准的窗户一样有模有样。
上海人的居住空间狭窄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在改革开放前,上海那批婴儿潮出生的都需要结婚育子,而房子多年没造,于是私人空间内的挖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只要是可以搭阁楼、挂东西的地方都不会放过,三层阁上肯定不会放过,于是除了早年房产商开出来的一排排老虎窗,居民家的屋顶上也会不时冒出一两个老虎窗,久而久之就形成颇为壮观的一整排老虎窗,期间还有房管部门为了挖潜积极跟进帮着开天窗,当然高度超过1.2米就在房票簿上算面积了。
那么到了如今上海人均面积已经达到12.5平米的状态下,老虎窗是否就停止蔓延了?答案是否定的,在一些老城区,老建筑集中的地方现在买房都喜欢一楼或三楼,究其原因就是有“发展空间”,一楼当然是往地下挖,硬生生可以多出一层楼,三楼就是往原来的架空隔热层发展,三楼就变成了复式结构,也是凭空多出一个层面的居住单元,那么上面肯定会冒出老虎窗。
如今随着旧区改造迅速推进,一条条弄堂都在迅速消失,同样我们原来可以从老虎窗爬出去看风景的乐趣没有了,从空中俯视而下原来红屋顶中星星点点的老虎窗也越来越少了。老虎窗和亭子间的概念将成为一个个过去式。
上面的老虎窗在哪?你都熟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