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刷分控评”,豆瓣也沦陷了?

文|孙岱

近日据媒体披露,豆瓣评分被“饭圈”和商业“水军”盯上了。据了解,“饭圈”会组织粉丝们在豆瓣批量创建账号,给各种书籍、电影、音乐虚假打分和评论,把账号“养肥”以备给偶像作品打高分、刷好评。一条“想看/想听”的价格是2元,一条“包显示短评”的价格是15元,除了买卖点赞、评论,还有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的刷分控评套餐。

为了应对豆瓣平台严格的审查机制,养号套路也不断升级。粉丝们往往假装路人,尽可能模仿真实用户的评价打分习惯。不久前,一位图书编辑发文称,其编辑的新书刚上架就有某偶像的粉丝在评论中大肆“注水”,许多评论均为复制粘贴。针对前述现象,豆瓣回应媒体称,水军的群体行为特征很容易被算法发现,豆瓣评分的正常用户规模已经足够大到在统计意义上屏蔽水军可能造成的影响。

“养号”刷分控评现象的背后,是一条成熟畸形的产业链。在“流量才是王道”的当下,“豆瓣评分”因其评价的真实性和极具参考性而影响力备增,许多作品都以此作为受捧程度的一项指标。在大量高星好评的需求下,刷分控评的业务应需而生。“饭圈”公司往往默许甚至鼓励粉丝“为爱发电”,应援礼物、周边一个都不能少,极力将精神需求商品化;而大部分粉丝为了偶像也乐于奉献自己的真金白银,从而走上了“刷流量”弄虚作假的道路。

大量虚假评价涌入平台,结果可想而知,此举激怒了豆瓣正常的用户们。也难怪网友吐槽:现在流量偶像的作品往往一言难尽,根据点赞和点评慕名去看,结果名不副实。这种“饭圈”刷分怪象弥漫至各个行业和平台,有人说,豆瓣这最后一块净土也快保不住了。

从艺者的商业变现能力往往比其艺术造诣更能吸引资金投入,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人们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会因作品被刻意的高分、差评被轻易带偏。“评分游戏”不可能轻易左右舆论市场、淹没真实用户的评价,更不会掩盖作品“烂”的事实。

一个评价平台成为偶像资本运作产业链的一环,它的参考价值和真实性都会大打折扣。不加限制长此以往,可以预见的未来是真实用户不断减少,平台信誉消耗殆尽。高分评价和受众实际的感受呈现巨大反差,用户弃坑远离、平台随之凉凉,这是我们都不愿见到的。

仅仅依靠平台甄别“水军”技术的提升来抵制刷分现象还不够。人们常说“粉丝行为,偶像买单”。“饭圈”应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导向,粉丝自身也需有清醒的认识:只有一时的数据流量而没有经得起考验的作品,任谁终究都会被淘汰。借助资本买来的流量总是过分短暂,不如将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用在原始积累,使其成为晋升的资本,方能在不断更迭的时代中做一棵常青树。

热点视频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