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科学记者: 30年脑科学成果, 总结出十种颠覆常识的高效学习法

鸡娃时代,大家都憋足了劲拉着娃使劲往前冲,生怕稍有放松就会落后于起跑线。但马不停蹄地赶培训班,刷题,参加竞赛,逼着孩子拼尽全力扑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却忽略了一个重点——“学习”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学习。

学习这件事情不是全靠天分或努力,而是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

学会如何学习,比勤奋更重要。在《如何学习》这本书中,作者汇集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阐明了大脑的学习机制,提炼出10种颠覆我们常识的高效学习方法。比如:有干扰的环境更有利于学习,睡觉会促进知识吸收。

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本尼迪克特·凯里,是《纽约时报》科学专题顶级记者,30多年专注于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类新闻报道超过30年,深度采访过众多脑科学、认知心理学领域专家学者,第一手接触过该领域最前沿的成果,并转化为权威性报道。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大脑汲取知识的真正途径,跟我们传统的认知居然背道而驰。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错!

实验告诉我们,有打扰的情况下效果更佳。

分时间段学习不同科目,每次只专注一科?错!

实验结果是,不同内容掺杂学习,效果更好。

熬夜奋战,才能比别人学得更多?错!

实际上,科学睡眠更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而这些听起来天方夜谭般的结论,并非作者脑洞大开的谬论。而是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从坚实的科学理论出发,通过阐明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总结出哪些因素能够增强学习的表现,又有哪些因素在阻碍着学习的步伐。

比起许多依照个人经验总结出来的学习指导,本尼迪克特·凯里的这本《如何学习》,更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只有真正了解了当我们在思考、记忆、解答问题时,大脑这台神奇机器的运作原理,才能探寻记忆的真相、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灵感和顿悟的产生。

大脑的运作机制:

储存和遗忘,不是敌人,恰是好友

记忆和遗忘,仿佛是学习过程中的死对头。

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比约克针对记忆的研究中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记忆失用理论”,指出遗忘是学习的好帮手。因为它的“垃圾信息过滤功能”,能够帮助大脑主动筛选有效信息,清除无用的障碍垃圾。

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个仓库,学习就是将进入大脑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储存、提取。而遗忘一来可以帮助大脑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使大脑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上,只提取跟该事件有关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二来,当再次被动学习时,提取看似“被遗忘的记忆”越费劲,记忆就会越深刻,越有助于加深印象。

20世纪初,科学家们曾经在伦敦东区做过一个实验,选取了一批工薪阶层的孩子,因为这个阶层的孩子普遍学习成绩都不佳。

英文老师兼科学研究院菲利普·巴拉德让这些孩子用5分钟背诵一首诗,然后默写,结果孩子们只能记住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记不清。隔了两天,他让毫无准备的孩子们再次默写,默写成绩却意外的提高了10%。又隔了几天,巴拉德故技重施,再让孩子们默写,意外的是,默写成绩也再次提高。

这似乎难以置信,但这个实验恰恰表明了——提取难度越大,记忆越好。

过程中,孩子们每次默写都能够提升对已知的诗句储存和提取能力,让已经记得的句子得以巩固,同时因为默写时多次搜索记忆仓库,也能够帮助孩子回忆其他的诗句,无形中强化记忆。

考试就是一项费力输出的工作,因为费力,所以记忆深刻。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考试时遇到难题,我们对答案不太确定,左右为难时,随机选了一个选项。考试结束,一翻课本,看到自己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大呼“哎呀!原来这个才是对的!”后来,你会发现自己对这道题的印象,远比课堂上老师提到这个知识点来得更深刻。比起被动的重复,主动回想能够让记忆更加深刻。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跟记忆有关的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每被激活一次,就会加厚一次,每次神经突触被加厚,神经信号就会传递得更快些,记忆就这样被加深了。

与直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相比,先猜测后学习,迫使大脑带着问题去学习。此时大脑的运行更具目的性,大脑能够以更高的要求去运作,知识会更深刻地印在脑海里。

科学家们称这个原理为——必要难度原则:

你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

这个原理与弗朗西斯培根400年前就提出的“快速背诵法”不谋而合——

假如你想把一段课文背诵下来,与反复阅读20遍相比,更容易记住的做法是只读10遍,而且边读边尽力背一些出来,记不清的时候才翻开课本来看看。

两者都是通过遗忘式学习的法则,利用主动回想,构建新的知识链接通道,有了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加持,可以更好的激发大脑的提取和储存能力,效果会比被动的反复更有效果。

所以,面对遗忘,不要恐慌和焦躁。要想学习时间减少,记忆效率更高,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去构建系统化的意义性记忆。

当我们让孩子进行复习时,比起频繁的用眼看,用嘴读,还不如合上复习资料,试着复述知识点。大脑回忆加上语言表达的多重工作,能够促进知识点反复被提取的频率,效果会更好。

正确的学习方法论

比天分和汗水更重要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天才”,花很少时间学习,成绩却很优秀。

究竟是我们的智商不如人,还是我们的付出不够多?

《如何学习》一书告诉我们,成绩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习,而是最会学的学生。

比起“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科学练习”。所谓的聪明,是学习有方法,技巧有讲究。

1、经常变换学习场所,有助于加深记忆

固定的房间,安静的环境,有序的学习安排,在我们的认知里,更有利于学习。但科学家们却发现,答案并非如此。

密歇根大学的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同样的时间里,让两组实验对象学习同样的单词,唯一的不同是一组在固定的环境里学习两遍,一组在不同的环境里学两遍。最后,统一到一个陌生房间测试。

结果,不同环境下的学习者成绩要远远好于同一环境下的学习者。前一组的记忆提取能力要超出后一组40%那么多。

而这个结论得到了专门研究“学习的背景情报(音乐、照明、墙壁颜色等)会带给记忆什么影响”的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们的支持,他们的研究也表明,记忆场所(还有时间,姿势、方法、内容等)的变化,会让记忆的复原(想起)变得更加简单。

“改变环境,让难记的单词、内容,学习中进入视线和进入听觉的事实,还有学习中想到的事增多,也就是说记忆最重要部分的想起线索的数量会增加”。

这就好比在家里看的书,跟在图书馆、在咖啡厅、在公园长凳上看的书,内容看似一样,但感受不同。

每当我们要提取记忆的时候,大脑总会冒出一连串信息,比如当时学习的场景(时间,内容,方法,姿势,场所)。记忆会和周围的环境相关联,熟悉的感觉会还原场景,唤醒记忆,帮助你将要学要练的知识记得更牢固。

同时,切换环境,也可以让我们大脑适应在不同环境下的学习,克服对“好环境”的依赖,提升学习的专注力,最终,让大脑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发挥出色。

除了变换环境(地点、场所,即使在家也可以换不同房间或角落),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每天的学习时间(分切时间、调整学习时间段)、学习方式(听说读写换着来,或者扮演老师做讲解、对着镜子背诵等)、学习内容(切换科目,交错学习)、甚至学习姿势(前半段坐着写,后半段站着或踱步读)来增强学习效果。

让记忆与其他内容产生关联,形成“记忆线索”,让知识以不同的路径存入大脑。

2、交替学习和分散学习,让记忆更牢固

交替式学习,则是指在学习时,不要集中猛攻某一科目,而是交换学习内容, 新的科目和读过的科目结合交替,让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

如学习英语,可以先花20分钟做英语听力,再换成20分钟阅读理解,效果会比一小时都在做听力或阅读更好。平时每天做作业,也不建议一口气完成一科,再进行下一科,而是可以交替进行。如先做半小时纯文字的语文作业,再交换成数字计算的思维题,再换回语文。

这种变换学习内容的模式,可以让大脑始终处于警觉状态,深入区分不同学习任务的区别,又促进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思维也会因此更有弹性,专注力更集中,而学习效果也会更牢固。

多伦多大学脑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因兹利希特指出:“一旦看到什么东西超出了正常秩序或范畴,大脑便会警醒起来,敦促潜意识更深入地处理感收到的信息。”

而分散式学习,则是拉长时间间隔,比如考前花两小时临时抱佛脚,大火猛攻,还不如一周里每天花二十分钟分散学习。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记忆间隔效应”,意思就是将知识点分模块、拉开时间距离来学习,要比集中起来完成效果更好。

“刚刚学过一个新概念之后,你不必立即复习,因为这么做并不会加深多少记忆,甚至完全没有意义;相反,如果一个小时之后或者一天之后再复习,那才会有效果。”

分散、间隔的复习会让大脑对知识点更有新鲜感,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多次重复,大脑会降低对这个知识的关注度。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也指出——“同样的重复次数,若恰当地分成几组、拉开时间距离来完成,要比集中起来一次完成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正如我们给树苗浇水,每天一次,每次一杯水,效果会远比每周一次,每次一桶水更好。每次浇水太多,吸收不了,大部分就会浪费掉了。相反,每天一次,水量适中,水分才能得到更好的吸收和利用,树苗也会长势更喜人。

分散式学习适合用来学习和记忆全新的内容,通过短时记忆的反复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根据我们前面提到的记忆的“必要难度法则”,随着时间转移,我们对知识的提取能力会变弱,不时的回忆,能迫使我们将旧记忆提取出来重新储存,再次加工;提取的次数越多,记忆就会更牢固。而且隔段时间再复习,因为复习环境的变化,大脑获取到更多的记忆线索,也能加强记忆提取能力,从而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可见,合理调控时间,安排学习任务,可以迫使我们的大脑思维更活跃,温故而知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休息,睡眠可以巩固学习

现在的孩子为了学习,常常挑灯夜战,睡眠时间大大压缩。

但本尼迪克特·凯里在著作《如何学习》中指出——睡觉就是学习。

因为当我们长期学习,大脑开启专注模式太久后,容易进入思维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的困境。此时,大脑已无法高效地调兵遣将,进行记忆收集。这时候,适当的休息和睡眠,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有机会停下繁忙的信息收集工作,而是好好的分类整理白天入库的知识,甚至碰撞出新的火花。

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就是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为了尝试将所有元素整理成一个合理的排列方式,门捷列夫通宵达旦,苦思冥想,还是毫无头绪。直到有一天累得昏睡过去,结果,在梦里“看见”了一份表格,所有元素都各归其位,后来广为人知的元素周期表就是这样在梦中诞生了。

而现代睡眠之父,芝加哥大学教授柯莱特曼和他的学生阿瑟也发现,当我们睡觉时,大脑皮层的活动并没有停止,而是在做各种信息整理工作,将碎片知识相联接,并与过去经验结合,形成更完整的知识板块。常常因此能够另辟蹊径地解决某个难题,激发创意和灵感的火花。

所以,脑科学领域有一个主流共识,睡眠可以帮助大脑巩固记忆。而与之相反,睡眠不足,超负荷的疲惫大脑,就如同满是漏孔的筛子,虽然看似不断在学习,但却无法很好的吸收和保存信息。

所以,与其熬夜打疲惫战,还不如睡个好觉,精力充沛再战!

《如何学习》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类似的颠覆性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看到,原来改变学习的环境、时长、频率,花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却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学习也是一种学问,学得勤不如学得聪明。

比起漫天要价的学位房,不堪重负的培训班,帮助孩子,寻找到合适的学习之道,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真正助力学习,有益终身。

意犹未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