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乃武林高手,精于太极拳、太极剑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中国武林,历来多有武人从艺、艺人习武的现象。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精通太极拳和太极剑;出生于武林世家的杨小楼武功高强,成为京剧名家;京剧大师谭鑫培武功超凡,曾作为武师护过院……

关于传统武术的起源,学界历来有不同见解,或说起源于狩猎,或说起源于战争,或说起源于角抵,或说起源于武舞。笔者以为,不管武术起源于什么,只说武术和表演艺术的关系,确实是密不可分的。

武术本身除具有搏击和健身功能之外,还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自武术形成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使用武术搏击和健身之余,也利用武术的表演性和观赏性进行娱乐。这就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总要含有武术内容的原因———观众喜欢看,观众能接受。

梅兰芳精通太极拳和太极十三剑

珍贵视频:1955年梅兰芳在家中庭院练习太极十三剑

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学习武术,将武术技艺运用到京剧表演中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了。

其版本也有多种:一说梅兰芳的剑术、尚小云的猴拳是向会友镖局的镖师李尧臣学的;一说梅兰芳向形意名家傅剑秋学习武术;一说高紫云向梅兰芳传授了龙形太极和太极剑;一说李式太极名家高瑞周曾任梅兰芳的武术教习,梅兰芳常练的剑术即李式太极十三剑。

笔者还听说梅兰芳向上海米姓拳师学过武术,特别是双剑。看来梅先生喜好武术、学习武术,广为人知,曾向多位武术名家请教恐怕也不容置疑。

但梅兰芳最早接受武术熏陶却是从他的姑丈秦稚芬那里。

梅兰芳在家中演练太极剑“凤凰展翅”

秦稚芬曾做过演员,早年学的武旦,艺名五九。学艺期间他曾向天津有名的武术家、书法家魏铁珊学艺。据说魏铁珊传授高超武功给演员的只有秦稚芬一人。因此秦稚芬练得一身真功夫。

秦稚芬能在摆着两盆盆花的条案上,先穿梭似的打一套猴拳,然后在盆花上扎马步一小时。他对棍棒、七节鞭也极为精通,在陶然亭黑窑场走会时,他能站在奔驰的马车上耍弄钢叉,令当时的名武生俞振庭啧啧叫绝。秦稚芬后来做了梅兰芳的保镖。

杨小楼出生武术世家,深得家传

京剧史上有名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就出生在武术世家。他的祖父杨二喜(一说杨双喜)就是位武术高手,长于拳术,善用大刀,人送外号“大刀杨二喜”。当年杨二喜为穷所困,以卖艺为生。

杨二喜推着独轮小车进京,车上一边是刀枪把子,一边是童年的杨月楼(杨小楼之父),爷俩在天桥市场撂地卖艺,恰被当时名老生“老三鼎甲”之一的张二奎发现。张二奎对杨二喜的武功技艺惊异不止,遂聘杨为忠恕堂科班的武术教师。后来杨二喜成为老徽班的武旦演员。舞台上耍的流星锤即为杨二喜所创。

他的儿子杨月楼得武术家传。在杨二喜就任忠恕堂武术教师之后,便也入科学戏。杨月楼习武生,长靠短打皆能。其演《安天会》的孙悟空,出台能翻108个筋斗,成名后,人送外号“杨猴子”。

杨小楼的技艺更不必说,人称“武生泰斗”,与余叔岩、梅兰芳并称“三大贤”。他的表演艺术登峰造极,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精通六合拳和通臂拳。

名角李洪春和“关王十三刀”

京剧界还有个知名人物是李洪春,以红生(关羽戏)著称。人称“李洪爷”。

李洪春也出生在武术世家。其祖父李友明是清末有名的镖客。人称“花鞋李三”,后因逃荒来到京城,经万盛镖局举荐至百顺胡同名须生程长庚大老板的三庆班看家护院,兼教艺徒武术。在李友明的教导下,李家人都重视武术。

李洪春成名后专攻“红生”,为此他又拜武术名家孙文奎学“关王十三刀”(青龙大刀)。以后在关羽戏中不断地加工展现,形成关羽独特的身段,尤其在《阅军教刀》(又称关羽教刀)中完整地表演了这套“关王十三刀”,那是货真价实的武术刀法。

“单刀退贼”的京剧大家谭鑫培

那些出身梨园世家的演员在求艺过程中往往也要学习武术,甚至在大红大紫之后,还要从武术中汲取营养。这不单单是武行演员,文戏演员也不乏学武者。

最著名的是谭鑫培。

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是个唱老旦的演员。谭鑫培从小学习武生、老生。19岁时在京东遵化马兰峪搭入吴阎王的“粥班”(赶场多、挣钱少),日子过得非常苦。更不幸的是,很快他的嗓子便“倒仓”了。嗓子一坏,便不能上台。有镖行的朋友建议他去给大户人家护院。

京剧大家谭鑫培

当时谭鑫培还有些犹豫,担心一个唱戏的,干不了护院的差使。可是那位朋友认为他是唱武生的,有武功,护院正合适。因为护院差使不重,还有空闲时间可以练功吊嗓。镖行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丰润县姓史的大户(另一种说法是通州徐家)。当时谭鑫培在京东一带唱戏,由遵化至丰润实没多远,估计应是到丰润史家护院。

谭鑫培在护院期间曾有“单刀退贼”的传说。说他守夜时发现飞贼潜入史宅,谭鑫培一个跃身上房,大喝“休走!”贼人大惊,掷出飞刀,谭鑫培一手接刀,一手打出飞蝗石子,贼人着打,滚下房去,谭鑫培飞身下房,挺单刀擒住飞贼。这一段传说,笔者叙述简要,而在演艺人士嘴里则绘声绘色。

谭鑫培在史家护院一年多期间,拜能人为师,学会了少林拳脚、棍棒、刀法及蹿房越脊的功夫。还开始练习内功。所以,他守夜时,往往是挎一口单刀,背着紧背低头花装弩和一袋飞蝗石子。于是江湖人称“单刀小叫天”。“小叫天”是他做艺人时的艺名。后来他嗓子恢复,又回到戏班,逐渐成为伶界大王,菊坛领袖,这“单刀小叫天”的雅号仍不时被人提起。

中国武术,是表演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程砚秋先生也是位武术迷,他曾向“醉鬼张三”张长祯学过“三皇功”的功夫,又向太极名家高紫云学过太极拳及对练方面的武功。他在舞台几十年,从未忽略过武术的研究,从兵刃到技术,曾有许多新颖的设计。

艺人习武,目的还是在舞台上增加光彩。京剧有出《翠屏山》,写的是石秀杀嫂的故事。“杀山”之前,有酒楼耍刀一场。早年间名小生徐小香耍的是“四门刀”,汉剧演员演此剧多耍“七片刀”。

到了谭鑫培,动作更加细腻:入店饮酒脸不抹油,店东催其起身,石秀将桌斜掀,以口衔刀而起。谭鑫培所用是真佩刀,牙口不好,断不敢咬。耍刀则改练武术套路“六合刀”,与花哨讨俏的舞台刀法大不相同。据说此刀法后传与刘春喜,再传与丁永利。王金璐15岁时向丁永利学得,又经武术家高紫云指点,以后他每演《翠屏山》,海报上必注“带耍六合刀”。足见此刀影响之大。

而李万春演《翠屏山》时,则在六合刀中加上八卦刀和滚堂刀法,更具表演性。李万春在《佟家坞》一剧中,设计一套七节鞭开打,一手宝剑一手七节鞭,称“剑里加鞭”,是从武术“刀里加鞭”化来的。

后来荀慧生剧团排演《小刀会》,扮演潘启亮的茹绍瑞又借鉴李万春的“剑里加鞭”,创出舞台开打的“刀里加鞭”,火爆异常。再如叶盛兰的大弟子李元瑞,小生、武生两门抱,尤以短打见长。他演的清装戏《东皇庄》拿康小八,是出真刀真枪的大武戏。开打基本为武术路数,演来却不失京剧之美。

博大精深的武术成为表演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库,为艺术创作提供着丰富多彩的素材。武术与文艺实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