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土豆问世!曾获袁隆平亲自指导,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组设计突破育种难题|专访
“我在湖南的一个农场长大。改革开放以后包产到户,家里一直种植水稻,有一年水稻产量突然提高一倍,我很吃惊并问父亲这是怎么回事,父亲说种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品种。因此我从事农业科研一定程度上受到袁老的影响。”6 月 26 日,刚在Cell发表 “杂交土豆里程碑论文” 的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向 DeepTech 讲述了自己的从农历程。
图 | “优薯 1 号”(来源:受访者)
两天前,其担任通讯作者的论文《杂交土豆的基因组设计》(Genome design of hybrid potato)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不仅是因为技术难度,更因为杂交土豆很容易让人联系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图 | 相关论文(来源:Cell)
而黄三文也确实在 2020 年拜访过袁老,袁隆平很赞赏他开展的 “优薯计划”,并题词 “马铃薯杂交种子繁殖技术是颠覆性创新,将带来马铃薯的绿色革命”。
黄三文团队启动的 “优薯计划 “是运用 “基因组设计” 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用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并用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目前已培育出了第一代高纯合度(>99%)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和杂交优势显著的杂交马铃薯品系 “优薯 1 号”。
图 | “优薯 1号”(来源:受访者)
可解决块茎运输问题
黄三文告诉 DeepTech,土豆是无性繁殖,它的繁殖器官就是块茎,一个土豆有好几个芽,把土豆切成几块,每块上面都有一个芽,种到地里面等它长出一个完整的植株然后再结薯块。相比种子,块茎的体积很大,种一亩土豆需要 200 公斤种薯,储运很不方便。
此外,由于种薯是鲜活的器官,很容易感染上病虫害,因此要经历脱毒的步骤,期间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种子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很少有病害可通过种子传播,种一亩土豆也只需 2 克种子。
假设,想在非洲种植一亿亩土豆为例,由于天气炎热,当地无法生产种薯,因此必须从其他地方运过去,那么就需要两千万吨种薯,这时必须得用船运,但会导致还未达到目的地,种薯就坏掉了。如果使用种子则只需两百吨,这意味着一趟飞机就能运过去,从而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图 | 培育步骤(来源:受访者)
非洲以木薯为主食,当地夏天种植木薯。如果冬天种植一亿亩地的土豆,估计可满足非洲人口半年的口粮。在全球范围内,13 亿人口把土豆作为主粮之一,因此土豆是非常有前途的作物。
多数人吃的土豆,都是从欧洲土豆培育出的口味,风味比较寡淡。“优薯 1 号” 的 “血缘” 来自南美,因此口感很不错。胡萝卜素的含量比较高,所以土豆颜色接近金黄色。
2020 年 11 月 8 日,黄三文拜访袁隆平院士,跟他谈起正在做的杂交土豆。他们谈到,当前中国南方种植土豆,都要从内蒙和东北调用种薯,因为目前的种薯只能在气候较冷的地方生产。
基于此,袁隆平认为该技术至少应该叫杂交马铃薯种子技术,因为它能解决两大问题:
其一,利用中国南方冬闲地种植土豆,来给中国粮食安全增加一层保障,即在当年 11 月种完水稻到来年的 3 月份,由于光热条件这四个月时间无法种植水稻,但可以种植喜欢冷凉环境的土豆;其二,有了杂交土豆种子,也可解决种薯调运难、脱毒费用大的问题。
一颗杂交土豆的 “孕育”
本次研究前,该团队还解决了两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二倍体的土豆在自花授粉后不能形成种子,因为它存在自交不亲和的强制异交的生物学机制。他们通过基因编辑、筛选突变体、导入野生基因等几种方式后,均获得成功。
这等于打破了自交不亲和的现象,这是土豆即可进行自交,相关论文于 2018 年发表在Nature Plants。
(来源:受访者)
第二个难题叫自交衰退,这其实和人类一样,人类不能近亲结婚就是因为隐性有害基因可能会纯合,就会形成遗传病。而土豆的隐性有害基因含量更多,由于进行长期的无性繁殖,野生土豆是两套基因,栽培土豆是四套基因,四套基因中只要有一个基因是好的,另外三个基因由于是隐性突变,因此看不出来效果。但是在自交的过程中,隐性基因会重合,进而带来不利效果。
在Cell发表本次文章之前,该团队在Nature Genetics曾发表两篇论文,来分析有害突变在土豆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
他们最终得出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有害突变在土豆二倍体中,是以镶嵌的形式分布在两套基因组上面,也就是说有害突变并非全部在一套基因组上、或者集中在基因组上的某些区域,这意味着无法完全通过重组去淘汰所有有害突变。
第二,有害突变非常具有个体特异性,每一个材料的有害突变都不一样。如果用不同材料培育自交系土豆,虽然自交系都携带了有害突变,但是在 F1 种子中,因为有不同的突变,那就可以进行互补。因此,F1 种子中不会展示出这些突变。当然,必须首先淘汰掉起着主要效应的有害突变,因为大效应有害突变会使亲本表现不好。
有了上述两大结论的支持,本次Cell论文则详细介绍了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淘汰有害突变、如何打破有害突变和优良基因的连锁、如何选择亲本。
研究成果比荷兰团队的更好
2005 年,黄三文开始研究土豆基因测序。与此同时,荷兰也开始研制杂交土豆,并在 2011 年发表相关论文。
图 | 黄三文(来源:受访者)
2011 年,他完成了基因组序列图,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了相关论文,并已具备对有害突变的初步认识,这时就能在基因组的指导下研究杂交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