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有一种丛冢雉,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帮助自己孵卵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中鸟类的卵都是要靠自己孵化的,它们不能像一些爬行动物一样,把卵产在沙子里自然孵化……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这世界上还真就有一种鸟类,它们并不亲自孵化自己产下的卵,而是使用特殊的方式靠自然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孵卵。这种鸟类就是——丛冢雉。

丛冢雉的知名度并不高,它们只在澳大利亚的东部和东北部才有,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见到它们。这种鸟的个头很大(不过在澳洲并不起眼),成年后的体长足有七十厘米,体重可达五六斤,比一般的家鸡还要大。

如果评价长相的话,丛冢雉的长相并不怎么优美,虽然身上的羽毛还算艳丽,尾羽还算美观,但是却有着细细又裸露的颈部,仔细看起来倒有几分让人起鸡皮疙瘩。

按照生物学上的分类,丛冢雉也属于鸡形目一下,细分在冢雉科(整个冢雉科有多达七属二十种,大多数都分布在澳洲区域,只有少部分在印度尼西亚繁衍生息)。

丛冢雉的繁育能力很强,即便是在澳洲毒物满地的条件下,整个族群的数量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当然澳洲地广人稀也是丛冢雉繁衍的一大利好,毕竟相对于有毒的猎食者来说,人类活动带来的威胁还更大。

在所有的鸡形目鸟类之中,丛冢雉是最懂建筑的,或者是说雄性丛冢雉是最懂建筑的。它们可以铸造又大又舒服的育儿巢。巢穴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土包(看起来比较丑,甚至有几分渗人),里面塞满了各种植物的茎叶。这些都是为它们即将来到世界上的幼雏做准备的,整个建造过程长达一百二十天左右,非常地辛苦。

待雄性丛冢雉将巢穴建造好以后,雌性差不多就进入了产卵期。而后雌性丛冢雉会将卵产在雄性丛冢雉建造的育儿巢里。经过长时间的自然变化,此时“土包”中的植物茎叶往往已经开始腐烂变质,而植物腐烂变质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就给丛冢雉的卵提供了足够孵化的条件。这也是为什么丛冢雉不需要亲自孵卵的原因。

虽然说不用亲自孵卵,但是丛冢雉父母也是需要关注整个孵化过程的。在雌性丛冢雉产卵之前,雄性丛冢雉需要先确认育儿巢内的温度是否合适(一般需要维持在三十三摄氏度左右),确定没有问题之后,雌性才会将卵产进去。而在等待幼雏孵化的过程中,丛冢雉也需要关注天气的变化,随时根据气温的变化来调节育儿巢的温度。

●结语:

丛冢雉的确不用亲自孵卵,但它们却付出了比孵卵更多的辛苦。巨大育儿巢的工作量就不说了,在等待幼雏孵化的过程中,丛冢雉还需要通过培土和去土来调节育儿巢的温度。感觉上就像是专门造了个大炮来打蚊子一样。有时候真的感觉自然界中的一些生物不可思议。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个物种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权利,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从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