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的土特产品,除了包装好,你还有办法卖出好价钱吗?
目前,我们看到一些农庄除了吃、住、行和休闲娱乐活动外,也开始在尝试着开发一些土特产品,加工一些有着当地或农庄特色的农副土特加工产品,有些产品还深受城市消费者的喜欢。但多数产品甴于档次低、包装差,文化品味低等原因而卖不出一个好价钱,还存在着销量不大,品牌不高、效益不显著等问题。
那么,怎么样才能将加工土特产品,提高身价,即能卖个好价钱,又能增加销量呢?除了常用的产品包装好外,我认为还要做好土特产品的文化塑造。
对土特产品的文化塑造问题
1,编一个好故事。人们喜欢听故事,优美的情节给人的记忆更为深刻。同样一款产品,单调的产品功能介绍,什么产自哪里啊,绿色生态啊,远没有绘声绘色的里面有故事的产品案例让人印象更深。有些农庄意识到了讲故事的重要性,但只是依葫芦画瓢、本末倒置,先加工产品,再附会出一段并无太新奇的故事描绘,也不能打动人心,从而难激起城市消费人们的购买欲望。
2、通过故事注入情感。农庄开发出的农副土特产品一定是带着某个故事属性问世。农庄的土特产品除了功能依附外,还要有故事情感依附,才会获得客户的长期青睐。过去,人们从农贸市场或是超市购买农副土特产产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了就买了,除了“等价交换”的商业行为外,没有任何的连接点,更别提温情了。休闲农庄如果用故事将农副土特产品和购买者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价值观、有温情的社区。形成不再仅仅是“买卖关系”,而是一种情感上的互助、共鸣关系。这样,农庄的农副土特产品就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3,做有故事的产品。简言之,就是农庄铸造故事时,就要有做产品的思维。万不可凭激情,行云流水。农庄要明确故事是给城里人看的,这群人有哪些特点,如果是写给城市高端人群看的,就要站在高端人群的角度来设计故事与情感依附。要是写给城市普通大众看的,就要想想普通大众的“大众口味”是什么。比如:湘菜的大众口味就是香+辣,如果你只有辣,没有香,就不是湘菜的“大众口味”了。同样,如果这个故事是以“感人”为主旋律,如果没有泪点,就是失败的。
4、故事不能太长。农庄只有心里装着消费者,才会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有共鸣才会有认同。故事的目的是让城市人们在农庄土特产品的故事里看到他们“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什么?可以是似曾相似的经历,或一种情愫、一种情怀,或是一股急需的正能量。故事要做到简洁至极。“做有故事的产品”,不是写小说、写散文,直抒胸臆,长篇大论。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基本上没人愿意花太长时间读产品的故事。所以,农庄的土特产品要在最短时间里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
如何编故事?
一是从产地上找素材。农产品的生长的地理环境很重要。那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标示着农产品来源于特定的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本身就具有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烙印。如东北“五常”大米、宁乡“花猪肉”、“古丈毛尖”茶叶等。
二是从原材料来源上找思路。农产品从幼小到长成、成熟,其成长经历以及是否还保留了其优秀本色,决定着品质的高低。人的成长过程是鲜活的,农产品的成长过程也可以融入人格化特征,部分动植物特定生存环境的趣味故事,如太空鸡,水果鸡,高山鸡等,也可成为卖点。
三是从历史文化资源上找灵感。农产品与农耕文化一脉相传。而农耕文化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其中一些可以与农庄的农副土特产品嫁接,营造具有文化美感的产品氛围。如湖南资兴的休闲农庄,就将狗脑贡茶进行文化挖掘,将传说中的中华先祖炎帝尝百草时常常带着狗,在资兴尝野果和药草的过程中,他中了一种微毒,狗衔来了茶叶帮助炎帝解了毒,炎帝就为这种茶叶取名叫“狗脑贡茶”。将这样的传说,嫁接在农庄开发的茶叶产品上,赋予了农庄茶叶不平凡身世。
我们给你帮助转发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