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泰来:跨越六十一年的拜访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二刊”“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文/朱泰来

千楼万厦的阻隔,

可以遮挡陈老师的音容笑貌,

却遮挡不了学生魂牵梦绕的思念。

千日万日的别离,

可以中断师生朝夕相处的曰子,

却中断不了老师的大恩大德。

天各一方的长久分处,

可以使陈老师杳无音讯,

却阻止不了学生的回忆和寻找。

1959年我们从长二中心小学毕业了,

告别了母校也告别了陈老师,

至今已有六十一年了。

二万多个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我们天天都在思念和寻找陈老师。

我们敬爱的陈老师,

从英姿飒爽的帅小伙子,

变成了84岁的耄耋老人。

我们从十二,三岁的豆寇年华,

活泼顽皮的少年,

变成白发苍苍的七十多岁老年人。

多少次经过母校的大门口,

母校的校舍校园已大变了模样,

法三小学让我们感到很陌生。

多少次举目眺望和寻找陈老师,

陈老师却始终不见踪影。

陈老师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你的学生在想你找你等你盼你。

我们如迷途的羔羊,

久久地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们如离群后的孤雁,

长时间在苍茫的暮色里盘旋。

思念的热火,

随日出日落在熊熊燃烧。

等盼的心弦,

随潮进潮退在频频叩响。

回忆的江河,

掀起汹湧澎湃的大浪。

让思念穿越时空的隧道,

师生可以在梦中欢乐地相会。

让回忆像放电影一样,

千百件往事在眼前一一闪过。

让寻觅的目光搜遍天涯海角,

终能找到陈老师消隐的倩影。

让白发不悔的漫长等待,

终能从静默中传来陈老师的佳音。

我们已经思念,回忆,寻找,等待了六十一年,

拜访陈老师是我们学生一生的夙愿,

也是对他多年从教的感恩和慰问。

因此,

路再远,雨再大,事再多,年龄再老,身体再累……

我们都要勇往直前地去拜访陈老师。

2O2O年6月''10日是个会面的好日子,

初夏的清风携着细雨的深情,

为我和毛绍钧殷勤地作导游,

去作一次跨越六十一年的拜访,

与耄耋之年陈老师久别重逢。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恩浩荡,岂能淡忘?

这次拜访陈老师是我等待了七年,

今日终能好事多磨地圆梦了。

见面心切的陈老师与夫人,

早早地守候在小区附近的路口,

后来又到地铁站来接我俩。

师生三人在一甲子后久别重逢,

有一种奇遇的惊喜,

仿佛恍若在梦中相会。

师生三人相视而笑,口吐良言,

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陈老师精神矍铄,行走自如,身体硬朗,

在握手与问候中倍感亲切和温馨。

此时一切的思念之苦,回忆之累,

寻觅之难,等待之长,

皆已烟消云散,不见了踪影。

小雨在叙说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初夏的和风在为我们领路。

我们四人穿过小区里的树林和楼房,

陈老师与夫人领我俩来到他家。

我俩的来到使陈老师的居室热闹起来,

祥云瑞气围绕在宾主的周围。

热情的笑脸辐射心灵爱的阳光,

热咖啡溶进陈老师与夫人的脉脉深情。

宾主坐定,开始侃侃而谈,

回忆的轻舟在岁月的江河里逆行,

掀起欣慰的涟漪和快乐的浪花。

自由的交谈,

在无拘无束地进行,

不知何处是起点或终点?

这跨越六十一年的拜访,

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我有备而来,

向陈老师和毛绍钧赠书几本。

书上的文字,

都是情感驰骋的疆场。

一篇篇诗文,

全是推心置腹的语言。

陈老师,我和毛绍钧坐沙发上,

陈夫人为我们拍了几张照片以作纪念。

今日有幸与陈老师与夫人久别重逢,

续写了中断六十一年的师生佳话。

这个佳话,

让人生夕阳更加璀璨夺目!

让生活锦上添花,美丽无比。

让师生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

我与毛绍钧在陈老师家里,

大约聊了半小时,

虽然聊天意犹未尽,谈兴正浓,

但是,为了不过多打扰陈老师夫妇,

我俩还是匆匆地告别了他俩。

他俩坚持送我俩出门,

在大门口握手告别之际,

师生之间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临别,我与毛绍钧共祝陈老师夫妇多多保重身体。

陈老师夫妇久久地目送我俩远去……

我和毛绍钧愉快地踏上了归途。

总之,今天师生之间的久别重逢,

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新篇章,

它将成为我俩刻骨络心的记忆!

作者简介

朱泰来,上海人。业余爱好写作有四、五十年,共创作散文、散文诗、诗歌和小评论近千篇,创作广告语、格言共有一千多句,历年征文获奖三十多次,报刊发表诗文约有二、三百篇。自费出版书籍:《冲出混沌》诗文集、《缪斯来访》诗集、《大方》杂志朱泰来特刊、《我为歌狂》诗集。被聘为北京《大方》杂志副社长,副总编辑;参加上海海派诗人社,被聘为秘书长。参加中华精短文学学会和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华夏吟坛》担任编委,是华夏诗歌新天地的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二刊”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温馨微语二刊”

(0)

相关推荐